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三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曲夷
审定/曲夷⊙编辑/孟冠辰
动态辨证思维
同是仲师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体现动态辨证思维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虽然都是阐述整体辨证观,由于《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契机论述疾病的辨证论治,六经辨证又是以太阳肤表病为辨证之始,因此特别讲究外邪表里之间的传变和转属。为此后世伤寒注家还创造出诸如“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传足不传手”等传经理论,只是这些说法太过牵强,经不起推敲和临床检验,但仲师的动态传变观和动态辨证观是毋庸置疑的。
1.传变
仲师讲“传”,主要集中于太阳病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若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两条并未提及“经”字。何谓“传”?即变化之意。《素问·水热穴论》“人伤于寒,传而为热”可证。寒邪初袭,即“伤寒一日”,太阳肤表首当其冲,即“太阳受之”。肤表初受邪气,能否传而为热,当以脉症为辨。脉若静与脉急数相对而言,脉未见数急就是脉静之意。其实既然已经“太阳受之”了,脉又岂能“静”?脉应现浮象,兼恶风寒,或鼻鸣等轻微表证。此只是说明邪气暂时郁闭在表,至于“传而为热”与否,还要看脉症的变化。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按李克绍先生的观点,《伤寒论》中的“经”,既非经络,亦非六经,指的是日数,即六七天为一经。此为古人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外感病发病的规律,并常以此作为推测,判断病情变化的依据。“头痛”在此代表了太阳病,经过“七日”一经的时间,病情应该发生变化。变化有两种:一是自愈,这是“经尽”的缘故。一是传变,即“欲作再经”之谓,“再经”说明病情可能要经过第二个“七日”。为了防止“再经”期间邪气发生传变,于是“针足阳明”,使其经气内外流通,阳气表里宣达,则难以“传而为热”,自然做到“使经不传”,颇具“截断疗法”之意,亦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精神。
“传”说明了疾病的动态变化,进而确定了临床辨证论治亦必须运用动态辨证思维,即仲师所云“随证治之”。一个“随”字,将辨治之动态性显示无疑。前面的“针足阳明”是其一例,再举少阳病预后和小柴胡汤组方用药为例。条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六经是以阴阳气多少排序的,三阳由多而少的排序自然是:太阳(三阳)——阳明(二阳)——少阳(一阳)。可知,少阳阳气较少,若少阳为病,阳气进一步衰减,则容易由阳转阴,即所谓“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这就是三阳病动态演变为三阴病的规律。三阴弱受邪,太阴首当其冲;太阴是否受邪的关键,就是脾阳是否虚弱;脾阳是否虚弱的标志,就是能食呕吐与否。这就是仲师推测和判断“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的根据所在。在这里,显然仲师运用了动态辨证思维,并以脉症为据而进行预后的。
这种动态辨证观的运用,不但表现在少阳病的预后上,还表现在处方用药方面,如小柴胡汤。病在少阳,按六经传变规律,就怕“三阴当受邪”,只要太阴脾气充实,三阴就不会受邪。另外,少阳为病,木邪乘土,脾胃本来就容易受邪。此为,仲师在治疗少阳病时,即使没有脾虚脉症,也要配伍人参、大枣扶正,以防止病气的传变,可谓用心良苦。而小柴胡汤的这种补虚而补的组方用药思路,就是动态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2.转属
《伤寒论》阐述六经辨证的动态辨证观,还表现在“转属”上。何谓“转属”?一经病转为另一经病,是病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太阳病转属阳明病,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汗出也。”通过以上条文的论述可知,太阳病本属肤表病,或发汗不当,导致表热入里;或汗下利小便,导致伤津化燥;或不经治疗,表热直入于里,都可转属阳明。转属就是邪气动态的传变,病位的动态转变,正因如此,所以阳明病既有承气汤之下,又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而这一切显然都是建立在动态辨证观的基础之上。
预后的辨证和推测也是如此,“系在太阴”的情况下,当脾阳回复,由湿化燥,甚至可以转属为阳明病。如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由表转里,由里转表;由寒转热,由热转寒;由实转虚,由虚转实,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六经病是在不断动态转变的。正是由于这种动态的转变,使得六经辨证具有了“活”和“动”的因素。而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又使得六经辨证具有了鲜活的特色,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最为精髓的东西。
动态辨证思维对于临床诊治疑难杂病和复杂性疾病极为重要,例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就具有邪毒由气分到血分、由血分到郁滞、由郁滞到癥瘕积聚的动态演变过程。因此,乙肝的诊治就要运用动态辨证论治思维,乙肝初期阶段,即使是邪在气分,并无血分为病的脉症,如湿热、脾虚、肝郁等,也应在清利湿热、补益脾气、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加上血分药,如丹参、芍药、丹皮等,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一方面可以截断毒邪向血分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肝血瘀结硬化。气病及血,久病入络,所提示的就是病机的动态变化。所谓“截断疗法”,就是在疾病动态传变规律的前提下,预先进行“截断”的。这些理论和治法之所以能够成立并验证于临床,充分证明了六经辨证所涵示的动态辨证思维是多么的重要。
总而言之,之所以学习《伤寒论》,并不在于《伤寒论》是医生圣撰,也不在于六经辨证是第一个辨证体系,更不在于经方是如何有效。至于说“方正相应”是六经辨证之精华云云,尤其不合适。关键在于六经辨证提示了复杂性辨证思维,体现了中医最为灵活的辨证思想,揭示了辨证论治最本质、最精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