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52天陪护手记
2018-3-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题记:有这样一群人,没有豪言壮语,却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中。
这里离死亡最近,这里离希望也最近。
每一个离开的人都成为一种直观的刺激,却也是一种缥缈的希望。出出入入,分分合合,生生死死,在重症监护室门口不断上演。比最诡异的舞台剧还复杂,比最跌宕的情感更汹涌。
医院里永远灯火通明的地方,床头上方的各种设备屏幕上跃动瞬间变化的数字和曲线,不时有提示音报警,这里的每个人都好像“闯关”游戏里的成员,精神集中不敢懈怠。医护人员需要敏感地捕捉到那些稍不留神就错过的蛛丝马迹,快速而果断地给出应对措施,患者们需要在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顽强地抓住康复机会。
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英文简称ICU(全称为IntensiveCareUnit),因为需要为病人提供一个无菌的治疗环境,一扇门把病人和家属隔离开,外面的家人担心着猜测着:我们把全部生命托付的地方到底什么样啊,医生好不好、护士照顾得周到不周到……笔者做为一个病陪人历经了52天的陪护,见到了ICU最真实的一面,下面就带你走进真实的重症监护病房,也会将这里点点滴滴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所有人都知道进去的人都是“九死一生的人”,家属把病人一半交付给了医生和护士,一半交付给了“命运”。可是,在ICU厚重的玻璃门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却是一群不相信命运里的人。确切地说,“她们是一群敢于同时间赛跑的人,是敢于从死神手里抢夺病人的人”。
医院的特殊病房,无菌要求高,目的是防止外来交叉感染给本已虚弱的患者带来更大的灾难,所有入内的医护人员首先都要换上隔离衣,手术帽和口罩,再穿上每天都清洗消毒的拖鞋才可以走进病房。
早上8:00,映入眼帘的是病房里忙碌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精心布置的病房,透露出几分温馨。整洁的病房现在住着10位病人,每一个病人床头上方都有一台不断闪烁着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心电监护仪,还有一些其他林林总总的设备摆满了设备台。
“今天感觉怎么样?你儿子今天来探视你了吗?看了的话就点点头”。ICU主任谢云龙、副主任张海玲带领科室的医师们开始每天的例行查房,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每一名病人都很熟悉,护士交接班、医生查房都会一一问候每名病人,无论患者是不是清醒。
护士长杨凤娟带领着护士们查看心跳、血压、体温及输液情况;检查身体上所插的管道是否通畅、口鼻有无分泌物;护士步春芝等同时还为病人翻身拍背,助其自主排痰。外行人看来,这些护理工作都很琐碎,但对她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重症监护室是无陪护病房,家属探视时间有限,所有的护理工作,从治疗到生活,都由护士完成。而且这里住的都是危重病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护士申婵、张敏在为一名病人翻身时,发现这名病人的臀部下面有大便,拿出卫生纸就开始擦拭病人的大便,清理完后还要用温水为病人清洗臀部,并换上干净的床单。一般人都会嫌弃这样的事情,但是这些护士却没有皱一丝眉头,做起来却是那么坦然和熟练。如果遇上便秘的病人,她们还会帮他把粪便抠出来。副护士长李燕梅介绍说,脑部手术长期卧床的病人有时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排便次数就会增加,或者便秘的病人需要用药物排泄,这样病人一天可能会排泄十几次,为了保持清洁,护士会更加忙碌,不停地清理粪便。为更好医院感染,在每个病人的床尾放置快速手消毒液,方便医生、护士在为病人查房、治疗、处置的前后进行手消毒。
“爷爷,你要喝水吗?要喝水就眨眨眼睛。”小护士潘雯绮询问23床的病人,23床是车祸脑损伤病人,有意识,但说话还不清晰,潘雯绮把温开水抽入针管中,缓缓地注射到病人口中,每4个小时喂一次毫升的水。
“大娘,咱们吃饭了,今天是你大女儿送来的,闻着可香了。”护士张亚春端来了15床病人家属送来的午饭,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是隔离病区,家属不能进入,病人进食就需要护士一口口地喂,15床可以说话,也可以进食,就是还不能活动,张亚春就站在床头,半倾着身子,将饭吹凉了,再用勺子将饭一小口一小口喂病人吃下去,一小碗的饭就喂了20多分钟。碰到只能吃流食的病人,护士就用专用注射器将打成糊状的匀浆饭像喂水一样经鼻胃管喂饭。ICU里的几名男护邵仲夏、刘磊如、张磊,一会儿检查病人是否大便,一会儿为病人拍背、吸痰,测量体温……这些事情都很琐碎,但工作量却是不小。之所以要将服务做到极致,正如护士长杨凤娟所说的:这里干的都是良心活,你干好干坏别人看不到,但我们却不能辜负病人和家属对我们的信任与期望,这也是对生命的负责、对生命的尊重。
两天前,监护室收治了一位因车祸导致脾破裂并休克的老年男性病人。病人被送到监护室时已经测不到血压了。护士们立即为病人扎留置针,输液、输血、吸氧……实施紧急手术后,病人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监护室的护士们刚想喘口气时,却发现病人呼吸费力、血氧饱和度开始直线下降,病人出现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于是立即开始抢救,配合医生重新插管、接呼吸机、抽血化验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经过3天3夜的奋战,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在抢救过程中,病人的亲属曾一度决定放弃,老人的寿衣都已经买好,但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老人又回来了。
与普通病房不同,重症监护病房为24小时无陪护病房,进入这里的病人,大多都处于半昏迷、昏迷状态,家属又不能陪在身边。此时对病人来说,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是异常孤独的。所以,这里的医护人员除了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状况外,还要给病人营造出一种家庭的氛围,让他们体会到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与温暖。护士们始终把病人当亲人一样看待,从不叫名字,都用爷爷、奶奶、大爷、大娘等作为称呼,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提供人性化护理。
听——监护仪,呼吸机,氧气的声音,这一切都是“传递生命”的声音。“啪啪啪……”一连串的拍打声,这是为了防止褥疮的发生,护士王春云、田艳玲、张爱玲、冯彦华等一天要不停地为病人翻身叩背;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一天要不停地为病人吸痰。鼻饲给药、口腔护理,尿道护理,灌肠,每次便后护士都会给予悉心的擦拭……床前孝顺儿女的工作,这里都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护士来完成的。
病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紧张忙碌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停止,这样的故事一天天都在上演。
这一幅幅的画面,只是重症监护病房天使们艰苦工作的一个缩影,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病人做着各种护理治疗、护理处置及基础护理,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护理服务,医院重症监护室天使们的工作写照。
1
END
1
院办公室(宣传科)编辑整理发布
投稿邮箱:
qq.白瘢风的治疗方法中科U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