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教授谈腹透第十七期糖尿病肾病肾衰竭居
2018-5-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特医院朱白教授一为什么说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的患者适于腹膜透析(CAPD)
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血透(HD),病人血管条件不好,通路难以建立,而腹透不需要血管通路。
2腹透血液动力学稳定,不引起低血压及心脏应激状态发生。
3腹透无需抗凝避免了加重眼底、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发生。
4内环境稳定一般不会出现低血糖,失衡综合症。
5CAPD对贫血、视网膜和神经病变改善优于HD,透析骨病发生较HD少见。
6居家CAPD也给生活带来方便,自动化腹膜透析机(APD)给回归社会,从事轻体力的上班族,创造了条件。给失明、肢残病人的家庭减轻了负担。
尽管这些病人,不适合HD选择了CAPD,但是和非糖尿病肾病的病人比较效果要差的多,原因是多种并发症存在,治疗纠正很棘手,不是单纯CAPD能解决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这个群体病人多数自律性较差,几十年我行我素,要改变很难,医嘱执行不到位,饮食摄入随意,水、钠不严格控制给治疗造成严重困难。所以这些病人的居家腹透在住院时就要宣教培训到位,一些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加强随访和复诊,管理是大问题,决定其预后。
二有关感染、贫血、营养不良、容量负荷及高血压等问题糖尿病的腹膜透析患者在预防纠正治疗上显的更为重要,是CAPD成败的关键,详见前面的专题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三糖尿病腹膜透析病人的血糖控制在CAPD治疗过程中,食欲改善,摄入及饮食结构适当放宽的同时,务必做好血糖监测,防止发生糖代谢异常。不良血糖控制组的病人可以使腹腔超滤减少,容量负荷加重,各种并发症,导管相关的感染及住院率明显升高,生存率明显下降。因此糖尿病CAPD病人更需要积级调控好血糖,这对改善预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1控制血糖的衡量标准:
腹膜透析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目标包括a、在整个透析过程中维持正常血糖水平;b、控制餐后血糖;c、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发生。空腹血糖7.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2用量及方法:
目前国内应用的葡萄糖透析液,临床经验证明合理应用胰岛素,血糖是能够得到很好控制的。肾功衰竭病人原则上不用口服降糖药;主张用短效胰岛素,一般不用长效胰岛素,是因为这些病人肾功衰竭,胰岛素代谢障碍,半衰期已经延长。
胰岛素在没透析前用量已经减少很多或不用,血糖也近于正常,甚至出现低血糖。腹透后代谢、症状改善,食欲增加及含糖腹透液的使用,血糖会出现升高,需要个体化调整胰岛素用量,每天4次透析时间最好安排餐前半小时和睡前如7:30、11:30、17:30、21:30这样在一周左右时间每天在透析前,也就是餐前半小时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动态个体化决定胰岛素用量,一般是透析前皮下用量的3倍,分3次在餐前半小时,也就是白天透析前皮下注射,21:30睡前透析,可视病人情况给8单位左右的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
血糖是随着食欲、摄入种类、情绪运动、感染及药物等因素随时在波动,所以遇到这些情况时,要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水平始终保持在理想范围内。
居家腹透病人一般不建议将胰岛素加入腹透液中腹腔给药,易造成腹腔感染,有报道腹膜炎发生率比皮下注射高3-4倍。
四糖尿病腹膜透析病人其它并发症的预防治疗1视网膜病变:
在透析前,就有90%的糖尿病病人有视网膜病变,25%的失明。但是良好的血糖、血压控制,及早的充分透析可以不发生或减轻,延缓病变是有效的。
2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
中分子的毒性物质被认为在此起重要作用,而腹膜透析对清除中分子物质优于血液透析。良好的血糖、血压控制,及早的充分透析可以减轻末梢神经病变,防止糖尿病足及截肢的发生。
3糖尿病胃肠道病变:
透析前70%有胃肠道病变,这其中50%以上有胃轻瘫,原因与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及营养不良有关。良好的血糖、血压控制,防止营养不良发生及早的充分透析可以减轻和延缓进展。鼓励病人少食多餐,給一些助消化和胃动力的药物,如多酶片、胃复安、西沙比利等。难以改善的胃瘫腹膜透析也是无奈的选择,效果不很理想。
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与非糖尿病相比其发生率低,多为低转运动力缺陷性骨病。在控制高磷血症时选择含钙的制酸剂及骨化三醇。但是要注意高钙血症,小动脉钙化发生,必要时透析选择低钙含量的透析液。
5抑郁症:
糖尿病的腹膜透析病人由于严重并发症多,甚至失明、截肢,对生活失去信心,治疗不配合,对这类病人要特别白癜风怎么治疗好白癜风治疗得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