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象看问题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石河子大医院芦永华
编辑:董宏亮
前几日朋友打电话说父亲住院做手术,问及手术情况怎么样,朋友突然哽咽,说是手术结束推进病房,她抓住父亲手的一刹那,恍惚以为父亲已经离世了,因为父亲的手湿冷没有一点温度,在她多年的记忆中父亲的手总是那么粗大温热。听到这,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术中低体温”这几个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手术中低体温,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对恒定的温度能提供给机体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从而保证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低体温严格生理学定义是指核心温度低于36.0℃。低体温按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低体温(36℃>Tc>34℃);中度低体温(34℃>Tc>30℃);重度低体温(Tc<30℃)。核心温度主要指心、脑和腹腔脏器等处温度,因其相对稳定,所以核心温度是目前围术期较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
外科手术病人发生术中低体温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研究统计,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中,会有50﹪~70﹪的病人出现轻度低体温的现象。低体温不仅使患者出现术后寒颤、肢体发麻、发凉等不适感觉,更主要的是会对患者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机制、凝血机制、药物代谢等多方面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造成患者各种并发症明显增多。
低体温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退行性变以及各器官脏器储备能力的下降,体温调节功能降低,在手术中更易发生低体温。老年患者发生低体温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增加老年患者心脑血管发病风险,麻醉药物代谢减缓,增加麻醉风险性,同时也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使患者恢复时间延长,间接地增加病人经济、心理上的负担。不同年龄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存在差异,老年人和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上明显低于中青年。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老年人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值相对升高,身体肌肉所占比例明显减少,静息时的肌张力就会降低,机体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皮下血管收缩反应能力明显减退;体内储存能力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代偿能力低,体温波动易受外界影响,在相同条件下,更易发生低体温。。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一般设定为22℃~24℃,温度过高可造成细菌繁殖,不利于手术间保持无菌状态,且会使医护人员有烦躁和流汗等不适感。当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2℃时,医护人员感觉最为舒适,但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却是低温环境。寒冷的手术间是造成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重要原因。低温环境会增加对流散热和辐射,目前,国内多数手术室采用层流空气净化系统,手术间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从送风口吹入,再从回风口排出,室内空气形成快速对流,使患者的机体散热增加。有研究显示,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至61%,而蒸发散热为91%。为了保证手术区域的空气质量,使相应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达到洁净标准,层流手术间手术床通常被安排在正处于回风口的下方,在保证手术区域空气洁净度的同时,也使该区域局部温度降低。手术室中患者加盖物品大多为薄棉被或敷料单,这类常规保温物品自身无产热功能,保温效果有限并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此外还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
手术因素
手术因素
外科手术对人体本身即为一次较大的创伤性刺激,应激状态下产热率明显低于散热率,导致机体散热过快;患者焦虑、紧张、恐惧、孤独感等心理反应易引起患者防御寒冷的能力下降,引发浅低温的出现。手术前患者需常规进行禁食禁水,一些肠道手术术前还需进行肠道准备,这些都会造成患者机体能量不足,产热降低,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出现。术前皮肤消毒时,需要暴露患者较大面积的体表,患者躯干部皮肤直接暴露于手术室环境中,机体丧失大量的热量;同时,室温下未加热的消毒剂温度也明显低于患者体温,消毒时会带走患者皮肤表层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患者的体温降低。手术中,切口周围无菌敷料被血液、组织液、冲洗液等浸湿,潮湿的敷料会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也会使患者的体温下降。除此之外,手术切口创面越大,组织器官暴露在环境中越多,在层流净化气流的作用下水分会被大量蒸发,进而带走机体大量热量;术中使用浸有湿盐水的纱布对创面进行止血,湿冷的纱布也同样带走机体部分热量,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患者术中体温的降低,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麻醉因素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均可导致患者体温下降,不同的麻醉方式导致体温下降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全身麻醉通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使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椎管内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使肌肉松弛,通过消除肌肉震颤而阻碍机体产热。麻醉药物引起的低体温还可激发动静脉的短路、增加血管收缩,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增加。此外,全身麻醉后,患者不能进行自主呼吸,而是通过麻醉机的机械通气来维持机体的血氧饱和度,大量干燥而低温的气体通过气管插管直接进入患者的呼吸系统,气体并未经过上呼吸道的滤过、湿化及加温,通过呼吸使体内大量水分及热量被带走,经此一项丢失约为10﹪的热量,从而导致体温降低。
“冷稀释”的作用
“冷稀释”的作用
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输入大量液体而这些液体常规保存于手术间内,造成术中患者大量输入与手术间同等温度的液体。库存血通常保存于4℃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与人体基础体温有很大差距,由于手术中情况紧急,很多情况下不能及时复温就输注给患者。有研究显示,成人静脉每输入1单位4℃库存血或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可使中心体温下降0.25℃。当低于体温的液体输入人体内需吸收体内的热量用以达到正常体温的温度,输入的液体越多体温下降会越明显,因此低体温也是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基础疾病因素
基础疾病因素
患者基础疾病决定了手术术式、麻醉方法、手术时长等。不同术式,切口大小不同,切口越大,体腔暴露越多,体内热量散发也越多。若保温措施不够,长时间手术更会增加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一些手术如胃肠道、肠梗阻手术还需大量液体进行腹腔冲洗,除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外,还冲洗腹腔内的积血和污染物,以减少腹腔内感染。然而冲洗液常常为手术室室温液体,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进入腹腔吸收机体热量,造成低温。
手术中各种因素均会影响机体的体温,加强对患者术中体温的监测,及早发现低体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设定手术间温度,病人肢体保温,预热皮肤消毒剂,加温输液/输血,提高冲洗液及术中湿纱布的温度等复合保温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发生术中低体温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由此而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是我们应该高度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