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人和护士啥关系
2016-12-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病房里,来来往往的陪侍人自成一道风景。医院的陪护探视制度不理解、有怨言,看完这篇文章,您就懂了。
医院七十年代末,我在心内科当护士,那会儿,医院有严格的陪探视制度,住院部门口带着红袖标的管理人员在他的岗位上很尽责,病人家属陪视和探视,都是凭证进出,不吵架。病房的陪侍人很少,有也是医生约来谈话或做病情告知的,医院,晚上9点以后探视人离开,护士协助病人铺床、服药、拉上窗帘打开地灯,病人安静入睡。
多年以来,医院管理指标中“陪侍率”要求在5%是很难做到的。
90年代初,医院评级上等,对陪侍人的管理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一个病区有40张床位只能留2个陪侍人也不现实,尤其在上级领导莅临指导工作或有同行前来参观时,护士长就会苦口婆心的、连哄带劝的和家属说好话,请陪侍人理解和配合“暂时离开病区”。这一时期的陪探视制度已基本形同虚设,病房值守的门岗已无法履行职责。陪侍人的彻底放开大概是年前后,据说是为了对病人更加人性化,当病人想他的家人时就能见到家人陪在身边。一夜之间,不限时间和人数,陪侍人像洪医院的各个病区。
陪侍人多的原因大致有三个增多与三个必然: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重症疑难病人和慢性病人增多,由于基层医疗发展滞后,医院求治,异地住院,必然需要家人跟随陪同;
70年代,60岁的住院病人很少。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70岁以上住院的老年病人增多。病人年龄越大,身边最少有三代人,子辈如已退休,就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60多岁的儿女陪侍80多岁的老人,必然要在病床前服侍尽孝;
90年代起享受医保待遇的人群逐年增多,治疗费用负担减轻,住院意愿和需求必然更加强烈。
医疗纠纷频发的压力,使医生都会给每个病人下医嘱“留陪一人”。
03年前后是我国医疗纠纷高发期,病人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社会上职业医闹滋生,医疗市场动荡带来医护人员的不安全感。所以,医生除了根据病情需要留陪人的考虑外,也怕给自己惹官司,即使大科室的ICU是无陪护的,但陪侍人也要在走廊呆着不能离开,一旦病人病情变化,医生要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并与其沟通必须的处置或手术意图,否则,家属会告你侵犯了他的知情同意权。比如护士执行一项导尿医嘱,一定在操作前先将异性陪侍人劝离病房,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病人会告你侵犯了她(他)的隐私权,不依不饶地和你索要精神赔偿。
过多的陪侍人也给医疗护理工作带来不小的干扰,医患不信任危机悄然萌生。由于医疗护理活动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医生护士每天查房治疗、谈论病情,不得不更加谨慎小心。
有一次,张医生给一个肝癌晚期的病人排放腹水后腹腔注入了一支白介素Ⅱ,在操作结束后收拾物品时根本就没注意到陪侍人已经悄悄将空药瓶攥在手里了,然后对照药典和教科书仔细研究用量、作用、查看失效期。陪侍人成了医护人员身边防不胜防的“侦探”,医患之间芥蒂日益加深。
还有一次,我从外面办完事回到科里,护士指指站在配药室门口的一位陪侍人悄悄对我说:赶不走。我走到近前,平声静气的问她:你站在这里做什么?她说:我看护士给我父亲配药。我说:你回病房,一会儿配好就去输了。她又说:我得看着她把药加进去。我有点生气说:我们有我们的职业道德和规范,你这样不信任护士还来住什么院?我往外拉她,她还在嘟囔:我看着她把药加进去就放心了嘛。我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有你这样的吗,难道你去酒店吃饭点了条活鱼,要求跟到厨房看着厨师给你做,酒店让你进去吗?她无语了,我也忍着一腔的哭笑不得,“客客气气”地把她请了出去。
随着陪侍人员的增多,每天的晨间护理也成了护士长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创建管理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越来越难。
护士早晨7点半进病房,叫醒依然酣睡的陪侍人配合整理病床,还言不能重,话不能急,否则,轻者投诉你服务态度不好,重者骂护士甚至要打人,这是护士长感到最为尴尬和无助的局面。事实上,已经达到%以上的陪侍人在病区吃喝拉撒,设施耗损,管理成本加大。病房物品杂乱,环境喧闹,日常诊疗护理以及病人的休息康复受到了影响。一天当中,陪侍人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其中有多少人带传染病菌进来,造成其他住院病人的交叉感染,该出院的出不了院,治疗成本加大,住院天数延长,还徒添了心身痛苦,伤害最大的最终还是病人。
因为母亲住院我当了一回陪侍人。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陪侍人想要的不只是满意服务更是感动服务。
母亲住院第五天,想洗洗头发,我们姐弟正在发愁时,护士推来了洗头机,很熟练的不一会儿就给母亲洗完了。站在陪侍人的角度,入院前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是很低的,护士用不着进门就承诺十条八条,你承诺八条做不到,病人就不满意,而我只期望三条护士给了我五条,预料之外得到,我就被感动了。有了这个超过病人期望值的感动,病人住院期间的护患摩擦和不信任会大大降低,即使护理的工作有失误之处,病人也愿意谅解护士。其实,医院出院填得满意度调查表,多半是陪侍人的真实感受,是陪侍人的满意度。所以说,护士长对陪侍人的管理是有突破空间的,也是有技巧的。
其实陪侍人和医生护士都是为了病人的早日康复这一共同目标在辛苦奔忙。
按说,陪侍人的角色就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监护人”负责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虽说他们是一个与医疗护理专业信息不对等的群体,但在双方有诚意的、有实效的沟通下相互理解其实不难。有人将医患关系比作商场与顾客的消费关系,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医患一天相处的时间比顾客在商场逗留的时间要长的多。医护人员从来不奢望陪侍人为我们做什么,在照顾好自己的病人,配合完成病人治疗的同时,给我们以起码的尊重,足矣。试想:如果陪侍人旁观一个与自己女儿一般大的护士给男性病人导尿,你让护士情何以堪!当陪侍人对医生百般为难、求全责备的时候,医生正为你的病人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而挑灯思索……说到底,医患关系就是一个能互相交心的关系。我相信:人生如因一段生命托付而结缘成为朋友,其情谊一定比那些肮脏的权钱过往,更加坚固和美好。
年,医院搞了“无陪护”试点,收效甚微。优质护理服务的初衷也尝试在取消陪侍人方面取得突破,但过程难题太多。人力配置成本高、存在流程和质量考核盲区以及制度设计等问题决定了“无陪护”服务尚不能走出更远。我以为,既然取消陪侍人有困难,退而求其次,限制陪探视人还是有文章可做的。医生护士的期望值同样不高,有一个安全、有序、健康的医疗环境氛围,让陪侍人理性的与我们携手,服务病人、造福病人,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点击关键词
往期回顾
平台简介
功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