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林医院重症医学科又成功一名救治感染性休
2019-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近日,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抢救了一例粒细胞缺乏的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又一次展现了医院ICU在抢救重症患者过程中区域优势地位。
患者沈某,男,68岁,因发现腹胀伴发热6小时入院。3月13医院急诊科,患者开始出现烦躁、血压逐渐下降至最低58/30mmHg,更雪上加霜的是该患白血球只有0.3*/L(比正常值低了20倍,机体抵抗力接近于0),如果该患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很大可能危及生命,家属担忧之下提出了转院的想法。重症医学科值班主治医师丰青龙会诊后,告知家属治疗风险及转院风险。在如此重症之下,转院很可能加重患者病情,并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家属反复地询问抢救成功率(行内人知道一般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率50%,对于如此严重的粒细胞缺乏难度可想而知),丰医师告知家属:“转院延误治疗,会有更大的风险,我们医院重症医学科设备先进,虽然刚刚成立,但已经成功救治了3例类似患者”。为了病人安全考虑,丰医师很有担当地建议患者住院,并告知会尽最大的努力,最后家属决定入住我科。
入科后医生护士立即给予补液、扩容、升压纠正休克,保证组织脏器血液灌注和稳定生命体征,并积极实施抗炎、控制血糖、保心、保肝、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预防应激性溃疡等综合治疗,期间进行了深静脉穿刺,使用了高档的抗生素、升白细胞病药物及提高机体抵抗力药物。后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有恶性淋巴瘤病史,此次是化疗术后10天发病,这个情况给医生的抢救增加了更大的难度。考虑到这位患者的特殊情况,丰医师向科主任王金鹏汇报并科内一起讨论达成治疗计划:第一,严格保护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这点对医生护士要求非常高;第二,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这让医师和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少了许多利器,增加了治疗难度;第三,病人及家属给予心理支持。经过了医生护士们的努力,患者第三天便停了升血压药,病人转危为安。血培养G-杆菌也证实了抢救当天的判断。下一步就是等待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了。
感染性休克是住院患者中死亡率较高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感染等诱发,引起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凝血系统、代谢及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此类患者如本身通常有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等慢性基础性疾病,抢救成功率更低。此次成功抢救的案例再一次证明了我院重症医学科在专业方面扎实的技术。
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表示,患者有14年的恶性淋巴瘤病史,前后共化疗10次,对于此类患者应教育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感染、定期检测血常规,一有不适及时入院治疗。
慈林做一个有温度的服务平台(一拨就灵,我来帮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