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202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编者按
现在的很多中医药大学同学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是否还要学习中医经典?哪些几千年前的故纸是否能帮助到现代社会的我们?
事实上,很多名老中医都强调经典的作用,认为今天的大师是从学习经典起步的。只有消化吸收经典,才能在临床中做出优秀成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同样高度认可经典在临床上的应用,认为今人应该全面的继承,然后学会创新,有心学习的中医爱好者不妨细细品读。
本文是何裕民老师年8月15号在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上给浦东中医师进修班学员的讲课记录。
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
上午我在上海图书节做了一篇报告,因为我出了一本新书《生了癌,怎么办》。前两天我有两个客人在上海,这两个客人都是晚期胰腺癌患者,一个叫郑某某,还有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这两个人一个康复七年多,一个六年多,他们原来都是商务部的,吴仪副总理的部下(吴总理曾经任商务部部长)。
郑先生年确诊为胰腺癌,他确诊的时候就是晚期,无法手术,两次化疗后做不下去了,然后我去看他的。当时他到美国去看过,全球最著名的肿瘤治疗中心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给他看的是位顶级专家,医生告诉他要继续化疗。郑是搞哲学出身的,著名哲学大师高清海的高足,他问医生:“我做化疗可以活多少时间?”医生答:“大概四到六个月,一般确诊后是六个月,你已经过了两个月了。”“我不做化疗有多长时间?”“如果不做化疗两到三个月。”“没有其他办法了?”“不可能!”这样他就只能中医治疗为主了。
后来,郑又介绍了一个人给我,就是他的同事。此人生的是神经内分泌性胰腺癌,和乔布斯的类型一样,一发现的时候就肝转移了,且多个,无法全部切除,只能做了姑息性手术。
但是这两个人现在都活着,活得好好的。去年春节后,我在三亚,吴仪副总理正好也在,听说我在,一定要邀请我与她聊聊,相聊甚欢!我为什么讲这些?说明至少中医学对于这些最为疑难的病症都有良效,更何况其他呢!因此,中医界应该有种自信,这种自信应该找回来。
※※※※
今天我要讲的是唐会长给我的命题作文,要讲《经典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我的习惯,首先要对“经典”两个字做出解释。
什么叫做“经典”?
其实我们讲中医找回自信的同时也要对接世界,而对接世界的过程中,有很多思维方法要有所调整。我认为中医人(或者说中国人)有很多思维方法是有价值的、有特点的,但不都是不需要改进的。中国人缺一些比较严密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就像什么是“经典”?需要对“经典”先下一个定义。
中国人以前是“博物性”思维,格物致知,讲求的是“悟”,但是要和世界对接,就应该首先要对所讨论的命题有个明确的定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现代化。因此对于“经典”,首先我要给它下个定义,可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的是指一种据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作品或者东西;具有典范性,可以示范后学的。
国外也有“经典”定义,国外往往把它称作“范式”,“范式”是用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观点来看的。所谓“范式”可以是一本著作,比如说《资本论》,它确定了政治经济学范式;中医学也一样,《黄帝内经》确定了中医学的“范式”。“范式”也可以是一系列的概念、观点等核心体系。
为什么要这么谈?我觉得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在表达上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现代中医人要学会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点上我们是有欠缺的。我们中医学院缺一门基本的逻辑课程,大家好像都会用中医理论,但是在学中医讲中医的过程中就欠缺了,需要补上这堂课。
“经典”狭义的可以是一部著作,或者有示范意义的东西;广义的可以说指的是所有被广泛接受的都可称为是经典。所以“经典”在临床的应用中,广义、狭义都应该考虑。
例如方药中,狭义的经典方,又叫经方,就是从《伤寒论》或者其他几部经典里提炼的思想方法、用法、操作。广义的就是指被广泛流传的处方等,这个概念需要搞清楚。
为什么要重视经典?
对中医人来说,需要有经典,又需要有创新,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人都需要站在巨人之肩,“经典”首先提供了一个认识方法、基本尺度、评价标准,并给了人很多可选的方法。
国外对于什么是一个好的医生是有一个评价标准的,我们现在一个医生能够关心病人,就是好医生,但这其实是起码的、基本的。那么做为一个好医生至少你的方法比较多,选择的方法越多,成功的概率越高!因为医学面对的是或然的、生理或者病理现象,我们没有一种方法是百分之百有效的,所以,我们能选择的方法越多越好。
当然,这个选择有一个标准和程序,通常,成功概率最高的,先选;那么通过“经典方”,就有了这么一个评价标准和操作程序。所以重视“经典”就可以给你一套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经典”相对来说是种“捷径”。
大概一个月前我在哈尔滨参加了一个会议,由全国12个著名的临床医生一起参加(其中有汤钊猷、吴孟超、钟南山、吴咸中、胡大一、凌峰等),中医只有我,我们与会者发起了一个倡议,让医学人文进临床。其实医学人文进临床是必须的,为什么呢?医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医学从某种意义上是试错过程,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经验问题,这时古人走过的路,就会给我们很多方便。
怎样重视经典?
这方面我相信我和很多老师的观点不完全一样。那么怎样重视?当然可以熟悉经典,便于快速、安全找到可靠的路径解决问题,“经典”只是一个起步,一个台阶,不是终点。如果我们没有“经典”,不会吸取古人的东西,那是不行的,是没法走出第一步。但是拘泥于过去的,拳拳于“经典”,也不行,所以在经典和创新之间要保持一种张力。
我自己就感觉到,至少我们现在的病和过去的病不完全一样。例如,以前用温补为主体,因为以前的人大多营养不良,很多病虚实为主体。今天的人口头语是“上火”,今天的人个个都肥肥胖胖,再用温补行吗?我自己三十多年总结下来的温补类药越来越少,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人不一样了。
我曾经领衔亚健康课题研究,我们观察下来发现今天的人疲劳很常见,但是今天的疲劳和传统中医学教材里讲的疲劳是一个概念吗?表现症状好像是一致的,但性状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的疲劳,以“力劳”(体力消耗)为主体,就像我插队落户时这个时间要三抢,劳动完累得不得了,在上海要吃仙鹤草(又叫脱力草)补一补,就是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但今天这种情况有吗?有,很少。今天人的累,主要就是“心劳”(神劳、脑力疲劳),而且,和我们过去说的心劳也不完全一样,今天是焦虑、诱惑太多,忐忑不安,心神烦燥。所以这种情况,尽管都表现出来累,但是性质截然不同。能够简单地用补药吗?显然,南辕北辙。
因此,重视经典只是给你指个方向,没有给你现成的东西(治疗方案等)。这是我非常强调的观点。因为今天整个生活方式不一样了,居住环境不一样了,吃的东西不一样了,人的体质也不一样了,病的表现上可能差不多,但是你仔细分析的话,它的机理都截然不同了。因此,又引出我下一个话题,就是强调“守”和“创”。
对经典“守”和“创”
我们既要守住经典,又要创新,这是聪明人的做法。如果没有“守”,就是没有逻辑起点,没有历史积淀,只能是没有章法地乱来;但是,如果只有章法,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就不吻合今天的情况,所以守经典和创新之间要保持一种张力。
经典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这点必须强调。我们中医跟西医的比较,绝对不是处方的差异,处方的层面只是一种技术问题;根子是你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他不一样。而事实上,就是你的看法有你的价值所在。这就是根,经典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靠什么凝聚在一起?靠我们的文化,靠我们的文字,靠我们的共同观念,靠我们对健康及疾病问题的核心看法。尽管有些牵涉意识形状的、价值体系的,不同的人之间可能会有点差异,但是在文化之根上我们并不冲突。
之所以强调守住经典,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有“根”,我们不可能完全自我创新。今天我不反对做实验研究,但是我觉得如果舍弃了你的文化之根,医院都用西药,那就不再叫中医了。如果不守住“根”,我们就没有文化;缺了文化我们就没有根基。经典就是我们文化的根。重视经典,不是仅仅重视几个经典的处方,而是重视整个一套思想观念。我提出的“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实就是借助经典精神,借助传统文化对癌症本质的新认识、新阐述。
经典要注重哪几个方面?
◎经典名方的现代运用
第一,经典名方的现代运用,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经典”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历史留给后人的有两大块内容是经久不衰的,第一是思想观念,第二就是具体的方法技术。思想观念可以为我们指路,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探索问题的诸多便利。因此,我不主张仅仅就经典方讲经典方。
重视经典过程应该是全方位的,广义的。
首先是观念的,其实人是靠观念来指导认识的,像我自己临床看肿瘤就会以中医观念来看。首先,像西医说法肿瘤发生可能是基因或者其他问题,但在我们看来它是综合原因产生的。在治疗方面,中医的观念是不仅注重身体病征,还要注重病人的心理状态、个性状态,对于肿瘤病人更是这样,让病人知道医生可以帮自己,然后调整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让他有信念可以活下去,所以回过头来看,心身是合一的,内外也是合一的。
还有,包括经典告诉我们的观察方法,面对现在对于中医学的很多责难,我们很多人是失语的,无法回答……其实,你要知道,科学是有传统的,大致包括两种传统:
一种是博物学传统,就是观察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记,然后归纳分析它的特点。博物学传统以前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认识传统,中医学更是以博物学传统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对很多症状的记载都很广博,很有价值。当然我们归纳的不够理性,但我们至少记载了很多现象。
现在科学从文艺复兴后走向了物理学传统,物理学传统擅长于穷尽它的细节,因此开发出璀璨的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这个传统当然有它巨大的优势,但不等于说博物学传统就可以扔进垃圾堆里。
我们很多物候学的研究成果,很多天文学的研究结论,包括早期很多的石油勘探,都是靠的博物学方法。我觉得这个传统我们是要保留的,我既要注重你的指标;但我还要看你全身的情况,我还要看你某些微细的变化,症状的变化,这就是博物学传统。
观察方法当中,东方有东方的传统,西方有西方的传统,不是谁替代谁,而是各有各的优劣。
一个东西方不同思维的故事
80年代末,有个北京大学心理系的学生做了美国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的博士后,结果他反而影响了他的导师。他的导师认为心理学就在美国,结果博士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很简单的实验,让这个导师改变了观点,突然发现原来东方人看问题和西方人不一样。
其中,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东亚人和欧美人当中做调查,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到中老年人,问:“牛、鸡、草这三样中,哪两个关系最密切?”(提问结果多数指牛和草)
亚洲人95%以上都回答牛和草,因为牛吃草;但是欧美人95%以上回答是牛和鸡,因为牛和鸡是动物。西方是从“属”的本性角度去探讨,牛和鸡都是动物;一个从关系角度去探讨,牛要吃草。这两个问题不能分辨谁对谁错,只能说是研究的角度、方法、侧重点不一。
看到这个研究后,我也开始思考,临床的女性肿瘤患者,特别是肺癌高发。肺癌和抽烟、污染有关,但是清洁工生肺癌的很少,比较常见的女性患者是财务。为什么?后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女性肺癌患者不是财务就是审计,或者是在办公室的,一般操作工反而很少生肺癌。
更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历史上女性癌症发病率比男性高多了,因为乳腺癌和宫颈癌是大癌,肺癌以前很少,然后五六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男性生癌比女性大的多了,九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男性生癌继续一路高歌,女性生癌拼命向上爬,已经超过男性的比例了。从上升幅度来看,到年,这十五年期间,升浮比例:男性达到33%,女性达到45%,这升浮相差不是一点点,相差了将近百分之三四十,但是农村男的上升比例很快,女性却明显下降。
城市女性为什么容易生癌?从观察角度,或者说我借助博物学方法,认为压力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通过现象观察,我个人认为科学研究不都是在实验室的,不要认为有先进的设备就可以做实验,而是要不断想问题,思考方法也很重要,而且要检验思考的问题方法及结论。
除了注重经典方,我们要注重经典里面的重要观念,这个观念对我们中医来说很重要,从临床角度来看还要注重指导理念。
我在新浪博客里面挂了篇新文章,我说“中医之妙,全在药物微调”。我临床看肿瘤,大致药方可以拆分为四大组:
第一大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纠正一种生理或者病理的偏差状态。
第二大块,是根据症状来的,这人有头痛,这人有失眠,可以说是“对症治疗”。
第三大块,针对癌症的治疗。各种癌症还大不一样,用的药物也不一样。
第四大块:对西医已经明确了的一套机理解释给以相应的中医药治疗——比如,有些癌症与内分泌有关(如前列腺癌与雄性激素,乳腺癌、卵巢癌与雌性激素等),有些则与病毒复制有关(如肝癌),都需尽可能做出相应的中医药调整。其中,至少指导理念中辨证论治的合理用药是很重要的。
这些理念中也包括诸如我们老祖宗说的“王道为主”,温和一点,以稳妥为主,逐步推进等。然后,还要善于调整,中医药的调整是非常有道理的,有时要微调,“中医之妙,重在药物微调”。然后,还需要综合,《黄帝内经》里面写了很多饮食、体能锻炼等的,包括起居等,都要注意的。
像我们临床的肿瘤病人,往往依从性比较好,我们就会从饮食、心理、体能锻炼,包括认知纠正等各方面做起,中医治疗其实优势就是综合,绝对不只是一种方法。
所谓综合,就是将各种有效方法加以整合。哪怕最土的方法,有些人疼痛得很厉害,止疼药不行了,我会给他建议去买罐云南白药喷剂,喷完后用电吹风吹一下,因为电吹风加热后也可以缓解疼痛。
甚至于有些人到晚期,只能用吗啡了。我有个病人,晚期乳腺癌骨转移,疼得很厉害,吗啡用到极量还是不能止疼。结果她有几个女儿,和我关系都不错,我给她们个建议,每天轮流陪夜时,轻轻安抚她的母亲,她母亲已经浅昏迷了,一边跟她说话聊天,聊过去……轻轻抚摸加上聊天,用后一段时间,她的吗啡剂量大大下降,睡眠质量好多了,当然她最后没有救过来,但至少病人走得很安详。
所以回过头来看,各种方法,其实就是达到一个目的,临床医学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方法,那就是典型中国式的实用主义。其实,中医应该发挥这方面的实用主义。当然还有试探法,我提出一个观点“一停,二看,三通过”,其实对于肿瘤的治疗也应该这样。
像胰腺癌病人有两大最麻烦的东西:
第一是疼痛。胰腺癌疼痛常常可以很厉害,怎么解决?外敷是很好的办法。这种外敷止疼效果是很好的,以理气药为主题,适当加点乳香没药。方法虽土,却管用!
第二、胰腺癌最麻烦的还有梗阻。梗阻有两种可能:一个胆管梗阻,还有一个就是胃肠道梗阻。因为胰腺就在横结肠旁边,它还很有可能导致十二直肠梗阻,特别是容易出现胸水腹水。此时,我们往往借助土方法加以改善。
当然,这时候,其他具体的应对方法(包括药物,包括食品)都需要重视。
其实,我刚才讲西方评价一个好医生,就看你方法多不多。我们医学不是写成论文就可以了,而要来自临床,回到临床,解决临床病痛问题。很多是来自生活经验。
用生活经验解决临床病痛两例
我有一个病人,患的是晚期肝癌,现在还活得很好,当时肚子很胀,腹水问题被我解决了,但是有梗阻作疼,这个胀让我感到棘手,我当时都点丧失信心了。她自己创造了一个方法:先拿云南白药在某些腹部穴位喷下,然后再用电吹风吹。不错,居然能够改善症状,这个方法就是我向她学的,我觉得这个办法可以推而广之。
我还有一个病人,开封的,胰腺癌,老是发低烧,后来他自己就总结了一个经验,他吃多了,胀了,很有可能就会发烧。这发烧表现出很典型的胆道型的,先是寒战,一会就无名高热,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方法,也是通过我的启发,后来我就广为推广,这个方法就是饥饿疗法。后来我的解释就是:胰腺癌的病人幽门下端,十二直肠这里有些疤痕,包括胆管开口和胰管开口周围,这些地方很容易梗阻。所以,一旦食物在十二直肠部分通过变缓慢,很可能胰腺/胆管就会前源性的堵塞(开口处张力增高,后面排出来阻力就大了),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熬点粥,少吃点,饿两天。
因此,我个人认为广义的经典,包括广为接受的,也要我们临床去探索。
一个好的老中医为什么在临床受欢迎?就是因为他见得多了,他积累得多了,而其中一半是跟病人学的。所以,重视经典不仅仅是经验方、名方,包括各种方法,还包括重视经典当中的各种描述。中医需要教材,但是根据中医教材治不好病,所以经常温习一下这些经典是有它的价值的。
结合我的肿瘤临床来看,对于癌症治疗我提出了一些观点,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共识。我写了一本《癌症只是慢性病》受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其实我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就是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我还自创了一个简单表述“同花顺理论”,生活中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致使了肿瘤的发生,那么反过来我们防治肿瘤也要用“同花顺”,这个首先可以从饮食做起。
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和饮食有关。有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万年来,整个人类社会一直处在吃不饱的状态下,但是近百年,西方再提前一百年,快速进入了小康社会,脂肪、动物蛋白的摄入量增加了,所以西方癌症也好、冠心病也好,都比中国提前爆发。而中国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也快速加入了这个节奏,餐桌丰盛了。但是我们人体只是在非常缓慢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胃还停留在吃不饱的状态,这样餐桌快速丰盛了以后,肥胖、冠心病、高血压发病率升高。在70年代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他说:“30年代的帝国主义医生说中国没有冠心病”,因为那时中国还是“东亚病夫”,中国人太穷了。然后我们快速丰盛起来,肠胃进化不及,所以现在冠心病太普遍了。
回过头来看,老祖宗说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很多新问题需要从理论角度探索。对于癌症的治疗对策,我们主张的就是以中国人的王道思想为主。我们现在的很多刺激性药物其实就是在激活它,如果不要去激活它,往往就能相安无事。有时对肿瘤病人宣传“悠着点”更好,慢慢去采取措施,然后加强生活方式等的优化。
癌症的治疗原则,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谈,我强调王道为主,温和一点。也可以“王道”和“霸道”结合,“霸道”让西医去做,中医还是温和一点。
癌症的中医治疗,我提出了十二字治疗方针,调整为先,零毒为佳,还有保护好胃,包括我们一定会强调饮食果蔬方面的调整。
◎从治疗方法看
从治疗的侧重点来看,用我的经验,第一点是“救心”,给病人以信心。当然,这个信心不是廉价的,口头的。我有一个优势,因为我有很多老病人,当有一个新病人来的时候,我可以介绍他跟同病种、康复时间比较久的老病人认识,请他们多多联系,这样就是给新病人一个希望,然后是缓解他的症状。
我们治疗慢性病,对病本,短期内是去不掉,所以叫“急者治其标”,首先要缓解他最重要的症状。
那么肿瘤病人最重要的症状是什么?比如乳腺癌化疗后很可能出现盗汗、潮热、焦虑、失眠、胃口不好,像潮热、盗汗这种症状我们中医很快就能解决,至于像失眠这种完全靠药物不行,焦虑的情况中医效果很慢,所以可适量配合一点西药,见效后再抽掉。
这样,第二步才是抑制肿瘤。肿瘤的抑制三五个月为期,三五个月过后仍旧十分稳定,那就问题不大了。半年过后、一年过后,基本上癌症的问题就不大了。
最后,是调整全身,增强免疫力。
这就体现了“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本兼顾的原则。当然,我们还强调整合三驾马车,就是指中医、西医、非医学方法。
最重要的是一种形式。我们创造了一种方法,曾经被《人民日报》总结为“圆桌诊疗”、“快乐门诊”。因为肿瘤病人一般都是愁眉苦脸来看病的,但是我们通过一个大的圆桌,把新老病人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老病人做了榜样;二是我经常会和病人探讨心身问题,终于给新病人以释怀开解了。
所以,在贯彻《灵枢·师传》“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原则时,这一点我是非常注重,且有技巧的。通常问了职业、号过脉后,我大概能猜出病人的性格,然后对他加以开导。
有些人想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生肺癌?既没有遗传,又是个女的,自己不抽烟,老公也不抽烟,“我”生活习惯也很好,为什么“我”生肺癌?……那我就告诉她,和她的压力,和她太追求完美有关,这就是“告之以其败”。
然后指出下一步怎么办?好好调理,学会糊涂一点,这就是“语之以其善”。如果有什么症状,有什么不舒服,我再帮你调整,这就是“开之以其所苦”……当这些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病人离开门诊时,至少他觉得自己有收获。其实,很多情况下,治疗后病人主体的感觉评价很重要。
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80年代,医院的魏之新老中医抄方的时候,有一次魏老要接一个电话,嘱咐好他如何改方后就走开了。这样,我同学就根据魏老的要求,工工整整抄好方子交给病人拿走了。
结果,第二周那个病人就来了,说:“魏老,我上次吃了这个医生的药,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魏老想不明白了,就照原方自己恭恭敬敬又抄了一份给他。
过了两个星期,那位病人又来了,“魏老,上次吃了你的药真好,哪里都舒服!”
大家可以把这个故事看作一个笑话,但其实临床就是这样,有一个明确的心理暗示存在。
所以回过头来看,老祖宗说的“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其实,就是从各个角度创造一个良好的临床氛围,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很有价值,所以“经典”的意义很大。
◎经典方在癌症治疗中的基本方法
我临床开方有三块,第一块是辨证的,第二大块是抗癌的,第三大块是对症的。这里,对症有两大含义:一是针对症状,二是针对机理。因此回过头来看,中医比西医多了对状态的调整,中医对症治疗的方法也比较多,那就比西医“活”。
接着,我介绍“经方”在中医癌症治疗当中的运用,但这个内容太多,我只能笼统的讲一讲。
我从年轻就知道人们对“经方”有三部曲:年轻医生,学了医以后自认为天下无病不可治;治病三年以后才知道天下无方可以用,所以年轻医生往往喜欢自己拟方,自己创方,这是惯例;然后,到了学有所成,四五十岁的时候,喜欢用经方,因为经方比较稳妥、比较简单、有效;然而,到了老年后完全恪守“经方”的又少了,常是经方上有所调整。
那么,我对经方的体会是,如果辨证很准确,用它的话,有时效果是不错的。我自己常拆开(经方)用,用药对,我认为针对性更强,有时效果可能更好。
我常用的经方药对举例
比如说白虎汤很有名,对于癌热我经常会用。医院移植科有过一个病人,做过移植后有点排异反应,伤口严重感染,高烧不退,各种抗生素用完,仍旧不退,请我去会诊。他各种抗生素都试过了,最后,烧被我控制了,就是规规矩矩用的白虎汤。所以,这个白虎汤我至少用过不下二十例,用于癌症过程中不能控制的发热,但是舌苔一般不腻。舌苔不腻的话,中医一般认为是无根之火。对于一般癌热,我是以青蒿为主体,像这种天气用青蒿很好,但不可以使用时间太长。
其实,对部分癌热中医效果是可以的,有时还可以配合吲哆美辛栓,一般我们用得比较拿手的就是三分之一片塞肛门,可以管十几个小时,甚至两三天。
葛根汤是《伤寒论》的名方,它是“发汗兼解肌”的方剂,我们往往是用于头晕、背部不舒服的、拉肚子的、体质比较差的病人,一般情况下不用。
小青龙汤:我们用得很多,肺癌患者和老年肿瘤患者经常会痰咳很多,有哮鸣音、慢阻肺,老是有寒痰的这个经常用。一般用小青龙我不会给病人开中药方,因为中药方有其它兼顾,我会建议他用成品药,特别是伴有寒喘的病人。这类病人除了用用方子之外,冬天温度调高让他到三亚,是我非常提倡或建议的措施。小青龙汤用于肺部寒喘、寒痰,痰白、粘、不容易咳出是好的,但是必须同时改变环境。如果不能往南迁,至少要改变环境湿度。
甘麦大枣汤:肿瘤病人一旦情绪稳定下来,我一定会大剂量的用炒麦芽、淮小麦这类东西,大枣一般我用得比较少,甘草也是小剂量用用。
对于肿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一般临床对于很严重的我会给他先用黛立新,因为它毕竟不是内源性的,然后,汤方里面综合甘麦大枣之义,把药放进去。一般来说,再配合我们口头的劝解,再加上看看我的书,两到三个星期他的焦虑情况往往就能有所改善。这时我们会再建议他黛立新减半,一般两三个月就可以把黛立新完全抽掉,这时他的情绪也已基本稳定。这就是中西医的巧妙配合,甘麦大枣是个很好用的方,尽管它比较温和、比较慢,但至少还可以调和汤药的味道。
苓桂术甘汤:很多有痰,有咳喘,舌苔白腻的我们这四味药常用,特别茯苓、桂枝,当然,对肿瘤病人桂枝量不会很大,白术我是喜欢用大剂量的。我觉得轻度有胸腹水的也可以用,当然,还可以加点葶苈子或者其他的。桂枝我们一般对肿瘤病人用量减半,甚至只用到6克,因为比较燥热。
真武汤:我认为是个很好用的方。我们现在临床有轻度水肿的,特别是用过索坦、索拉非尼后出现一派阳虚症状的,用真武汤加减效果相当不错。当然,我一般里面芍药不用。索拉非尼和索坦都是比较新的药物,它的全量是四片,但我们一般只主张用两片,这时如果用上真武汤或者通阳化气的方,至少可以让耐药不出现(或轻微出现),且可以增加靶向药的疗效及使用时间。
我有个杭州的病人,弥漫性肝癌晚期,来找我时索拉非尼用量四片,副作用很大,但没有办法。到我这治疗以后,索拉非尼我让他减到三片配合中药,副作用马上减弱……直到现在,他又上班了,用量是两天吃两片,已经是四分之一量,一点没有副作用,几年了,控制得挺好。
还有芍药甘草汤,我把它看成是很成功的药对,常用于各种血管性痉挛,痉挛性疼痛,特别是脚抽筋,在《伤寒论》中就有。有些偏头痛、胃肠道疼痛是痉挛性的都可以用,芍药甘草我是严格按照二比一的比例。
栀子鼓汤我常常用于有点心烦,但还没有到焦虑程度的患者。
承气汤是名方,我口服用得比较少,因为大黄会致癌,我们承气汤灌肠用得比较多。包括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其他给药途径
千万别忘了其他方式的给药途径,皮肤的、肛门的、阴道的、包括鼻腔等。
其实,肿瘤临床病人中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盆腔积液,包括皮下积液、心包积液的会有很多。这个时候,如果量比较大的患者,一定用过利尿剂,而且,只有短期一过性疗效。我们一般给他用内服药的同时,一定会用外敷药。其实透皮吸收对胸水、腹水包括心包积液效果非常好。
对于脑瘤我们有一些丸药,因为一些药物很难穿过血脑屏障,我会加点冰片等特殊药物,制一些小丸药,对于脑瘤病人是不错的。
总之,经典方可以化拆,像三子养亲汤也很好,舟车丸也好,当然,这是后世方了。我一般会在原来的三子里再加一点车前子、葶苈子等,一定要再加小剂量的温通药物,如6克的桂枝或者6克干姜,单纯清利,不通阳的,没用!这是我的体会。
知柏地黄都不用多说了,就是一个药对,现在女性的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患者,我们经常会用知柏地黄。当然,光光用泻火还泻不了的,我还会另加两味防风和功劳叶,这些方组合在一起治疗手术或化疗后等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一般一到两个月症状可以明显改善。
我个人在外敷方面有很多体会,很多病人、特别是胰腺病人,给他们用了外敷方通常都能感觉很舒服。
外敷案例
我有个病人是中远公司的财务总监,他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好哥们。他的姐姐是湛江的内科大夫,生了乳腺癌,是我的老病人,所以介绍她弟弟来找我。他年或者年直肠癌手术,但是淋巴转移,吻合口有问题,然后小肚子坠胀,肛门口有问题。这个人性格非常认真,当然他是准备做放疗,但是因为离肛管很近,所以我建议他暂时不要放疗,先用我的方法试试看,能解决就别放疗。因为放疗毕竟很痛苦,而且直肠和胃放疗的损伤很大。他姐姐是搞医的,听进去我的话了。
因为他肛门口有坠胀感,便次很多,有淋巴转移,所以除了给他一般中药以外,一个在小肚子上给他用了外敷药包,理气为主的药物,为了解决他肠功能紊乱。然后,还在关元穴下面一点敷了一些肉桂之类,又给他一些塞肛门的药,因为灌肠太麻烦,给了他有收敛作用的山药、三七粉这类,让他自己搓成丸塞在肛门里。
大概一年半到两年,他的症状完全消失,两三年以后片子上的淋巴完全消失……现在十一二年过去了,他中药已经不吃了,但是小肚子上的肚兜他愿意戴,因为他感觉戴起来舒服。
所以,很多比较难的问题,像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淋巴肿大,包括食道会梗阻都可以用外敷药。
食道梗阻我们有种协定方粉剂,给药时加点蜂蜜,因为大家知道癌症的话表皮是凹凸不平的,加了蜂蜜或者藕粉的粉剂可以粘附在上面,就可以起到直接的治疗效果。
我98年治疗过一个日本患者,这个人是胰腺癌晚期,发现胰腺癌的时候就发现胃上有转移病灶。结果他吃了一个半月中药以后原发灶有缩小,转移灶也缩小了,三四个月以后在片子上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我觉得中药很多药物对原发病灶是有直接作用的。
至于外敷具体该怎么用,大家可以看看我的研究生于笑凡写的一篇文章。总之,透皮和透黏膜吸收是很好的方法,但是有几个前提。
一个要用芳香类的,分子粒不要太大,不要用动物类的,可以多用一些桂枝、干姜、车前子等等这类。
第二个,要打得很碎。我们一般要打到超过目,里面最好加一些温通的,比如公丁香、高良姜这类。一般人的皮肤干敷没问题,一些人敏感的至少敷上三四个小时才拿开,因为透皮吸收很慢。
我很多病人一直在我这里看,换句话说就是我抓住了他们,原因除了内服药以外,外敷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前天我看门诊,一个香港来的晚期肺癌转移患者,她锁骨上都有淋巴,但这次检查出来已经没有了,我告诉她:“天气这么热,你别敷了。”她老公说:“她当成宝贝的,在家里拿都拿不开……”其实她的外敷药里我用了脱水的东西,因为淋巴肿大里面肯定有水份,通过离子渗透压改变,可以导致局部组织脱水。总之,外敷是一门大学问,是老祖宗创造的,我们可以拿来用。
外敷方我经常用于肠梗阻、胃瘫、胰腺癌剧痛、食道梗阻等。
一个得意的案例
这个病人是原来第三航道局的党委书记,他是肝癌在我这里看,一天匆匆忙忙跑来求我救救他的岳父,他医院了,高压到mmhg,他说已经用了好多降压药,高压都下不来,脸部通红的……那我当然不敢给他贸然开方。也许药刚刚入口就出问题了,怪谁呢?……于是,我帮他想到一个方法,病人现在血压这么高,肯定全身血管痉挛,我通过扩张下身血管可以把有效血液循环降低,又安全(包括医生安全)。所以我给他开了一点外敷药泡脚,用中医说法“引火归源”,里面有肉桂、有夏枯草、有乳香、没药等。这样过了两天他又跑来谢我,说很奇怪,这些药泡脚没用几分钟,血压就直线下来了……其实很简单,可能药物对靶点强刺激,已经到了极限;就算不用药物,只是热水泡脚,血管也会扩张;血管一扩张,血压不就下来了吗!这样他的岳父还活了好多年,一直把我给他的药粉当宝贝藏着。
其实我觉得,人体是一个完整整体,看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种思维运作,需要好好用用脑子;又是种临床技巧及经验;有的时候,我们不妨动些小脑筋,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外用我们可以打粉,但是不可以把贝壳、穿山甲,或者阿胶之类东西打进去。可以浸泡,可以熏洗,可以塞肛,可以灌肠,可以“嗅”,可以“含”……包括吹风机可以吹热,各种方法,很多很多。
结语
关于经典在今天的运用,我唠唠叨叨讲了很多,不成体系,但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全面的继承,然后学会创新。我们要多动点脑筋。其实,只要多脑筋,中医临床效果是不错的。我的病人当中西医权威很多,我相信他们因为认为我有效果,所以他们才信任我。因此,我们中医人应该有自信,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谢谢各位。
作者简介
何裕民,肿瘤治疗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学哲学协会副会长。
来源:何裕民的博客
中医合自然造化之理的用药机巧
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天下无癌论
解读“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
尴尬中医与寂寞国学
中医古籍常见典故
如何通过指甲检视健康
看中医的命,把中国的脉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归经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服用法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解表药
中药清热药
中药泻下药
中药利水渗湿药
中药化湿药
中药祛风湿药
中药理气药
中药活血祛瘀药
中药止血药
中药消食药
中药驱虫药
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中药祛寒药
中药开窍药
中药平肝息风药
中药安神药
中药补虚药
中药收敛药
中药其它药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
《中华本草》在线查询
《中药大辞典》在线查询
《中国药典》在线查询
《全国中草药汇编》在线查询
经络学说
中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