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中医养生小贴士
2021-1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脏器,担负着人体的解毒、胆汁的生成及排泄,同时承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诸多物质的代谢,涵盖了消化、内分泌、神经、精神系统等多种功能。肝脏为中医的五脏之一,中医认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为生血、生魄、主疏泄、主筋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视为“将军之官”,足见其重要性,一旦得了肝病,就会出现如黄疸、胁痛、腹胀、泄泻等临床表现。从中医理论对肝病的防治养生保健主要应注重饮食、生活习惯、情绪以及药疗等方面。
饮食调养中医有“五色饮食”的说法,肝主青色,根据这一理论,平时可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有助于肝脏代谢,如菠菜、绿豆、青瓜、冬瓜等,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功效。“肝性喜酸”,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山萸肉、枸杞等具有保肝敛肝之效。肝脾关系密切,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认为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血量充足,则肝血充盈,临床常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一些有益气健脾功效的中药,如党参、山药、茯苓、白术、薏仁、扁豆等,对调养肝脏也大有益处,在医师指导下,平日食材中可考虑应用,药食同源。烟酒、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煎炸熏烤,饮食不节,过饥过饱等均可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使肝失濡养,正气不足,易致邪侵,导致肝病的发生,平时应避免这些不良饮食习惯。
情志调养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突然强烈的情志变化可造成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中医的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绪:怒、喜、思、悲、恐。其中,肝脏对应的是“怒”,脾脏对应的是“思”,中医古籍《素问》中指出“怒伤肝”,“思伤脾”,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怒火都会导致肝脏气血失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控和驾驭好情绪,心胸豁达,知足常乐,努力对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疏导,做到心宽、心静,这对养肝护肝,预防肝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起居调养“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是中医养生之法,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作息有律、起居有常,子午流注中讲到: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此刻肝脏的解毒作用也达到了最高峰,因此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避免长时间熬夜。对已患有肝病的人在起居方面要避免劳累,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肝病患者抵抗力差,易受外邪侵袭,生活起居中要避风寒、适寒暑,适时增减衣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大地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与春相对应,春三月,正是养肝护肝好时节。
—END—中西医肝病科
医院中西医肝病科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以中西医结合为学科特色,具有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经验,对于治疗各种原因(包括肝炎病毒、酒精、药物、毒物、免疫、肥胖、遗传、代谢等因素)导致的肝炎、肝硬化、脂肪性肝病、肝癌、肝衰竭等疾病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急危重症的抢救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熟练掌握中药结肠透析技术、肝穿刺活检术以及中医辨证内服、外敷中药联合肝病治疗仪红外线照射治疗脂肪性肝病、慢性乙肝、肝硬化腹水、肝病高黄疸等疑难病例。中西肝病科弘扬祖国医学,博采现代科技,不断开拓进取,发挥专科优势,形成了传统中医特色突出,现代诊疗技术先进的综合性科室特点。
联系
-(护士站)
-(医办室)
王守云主任中医师
中西医肝病科主任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消化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药物损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秦皇岛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皇岛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专长: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处理疑难、危重病例的能力,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腹水、肝衰竭等,参与多项科研课题,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
作者:医院中西医肝病科温井奎编辑:闫姝卉
审核:于鹏
终审:王靖
长
按
关
注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