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辨识网膜病变
2021-3-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28/5341550.html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潮涌般出现、多种特色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河南中医院设置的国内第一家“癌性肠梗阻专科”,长期实施“柔性融合诊疗技术”,正在为更多病人带来临床获益。
腹膜peritoneum属于浆膜,由对向腹膜腔表面的间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脏器的外表,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泽。依其覆盖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或腹膜层和脏腹膜visceral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前者被覆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后者包被脏器,构成脏器的浆膜。两者互相延续构成腹膜囊。男性腹膜囊是完全封闭的,女性由于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囊,因而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腔而与外界相通。腹膜脏层与脏层,脏层与壁层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叫做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和减少脏器运动时相互摩擦的作用。
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贴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网膜是连接胃与邻近器官的双层腹膜的延伸。腹膜折叠形成大网膜和小网膜,腹膜内液体的自然流动性决定了进入腹膜腔内的液体的蔓延路线,也决定了腹腔内疾病的扩散路线。网膜既是限制疾病蔓延的分界线,又是疾病扩散的通道,它常被感染、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变及外伤等疾病所侵犯。CT是评估网膜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这些疾病大部分都表现为非特意性临床特征。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方法为准确检查腹腔内复杂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可能性,对腹腔内解剖结构的认识是理解大网膜和小网膜病理过程的关键。
CT是一种评价网膜病变(尤其是表现为非特异性临床症状的病变)的主要诊断工具。大网膜和小网膜是可以用CT充分评价的解剖结构复杂的区域。同样,网膜病理改变可以表现为从液体聚积到弥漫性网膜渗透等多种不同的非特异性结果。网膜不但是限制某些疾病蔓延的分界线,而且是疾病扩散的通道。因此,网膜可以被多种疾病侵犯,这包括感染、炎症、肿瘤、外伤及梗死等病变。高分辨多排CT多平面重建有助于网膜解剖结果的显示和网膜病理改变的发现。对网膜解剖结构、侵犯网膜的疾病种类以及病变特异性CT表现的熟知是正确诊疗疾病所必须的。
CT扫描方案和重建技术
大部分网膜病变都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这样,疾病诊断建立在CT表现的基础上,这对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CT是能够证明网膜疾病及其病因存在的最佳成像方法。而且,冠状位和矢状位CT重建图像可以帮助描绘网膜病变的确切位置、起源及其扩散方式,同时也可以详细阐明网膜复杂的解剖结构。
CT检查使用16排CT扫描仪完成(SomatomSensation16;SiemensMedicalSolutions,Erlangen,Germany)。带或不带非增强图像的CT增强图像由以下参数获得:管球旋转时间0.5s,准直0.75mm,采集层厚3mm,显示野(FOV)35cm,重建层厚3mm,进床速度12mm/圈,电压Kv,电流mA。本单位采用CT扫描仪(Somaris/5;SiemensMedicalSolutions)的标准软件常规获得3mm层厚的2D重建图像。在一例一例地基础上,使用基于个人电脑的软件(ADW工作站;GEHealthcare,Munich,Germany)可以获得矢状、冠状及斜位多平面重建图像。
大网膜是由悬挂在胃大弯和近端十二指肠下方像围裙一样地双层腹膜组成的,下方覆盖着小肠,其上升和下降的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四层含有血管脂肪的类似围裙的东西(胃结肠韧带),其内有一个潜在的腔隙与小网膜囊相通(图1)。大网膜具有相当大的移动性,可以绕着腹膜腔移动。它既可以固定腹腔脏器,又可以防止病变并限制其扩散。但它也是肿瘤腹膜腔内种植转移和感染扩散的常见部位,因为其内充满腹膜液。
大网膜主要脂肪组织组成,此外还有一些细小迂曲的胃网膜血管。在CT上它表现为位于前腹壁下胃、横结肠及小肠前方不同宽度的索条状脂肪组织。位于大网膜与其临近软组织间的腹水使网膜看起来像一个单一的脂肪层,CT上网膜内的软组织沉积物表现为无定形模糊束状、结节状或团块状。
小网膜是一个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联合体,它把胃小弯、十二指肠近端与肝连接在一起,覆盖在小网膜囊的前方。肝胃韧带内包含胃左血管和胃左淋巴结。肝十二指肠韧带,即小网膜增厚的边缘,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肝外胆管及肝淋巴群。
胎儿生长发育期间,由于胃的旋转和生长,小网膜囊成为胃后方胰腺前方唯一的腹膜腔。小网膜囊的上隐窝包绕着肝尾状叶,它通过网膜孔与腹膜腔相通,通常将该孔称为Winslow孔。随着胃的旋转和大网膜的伸长,小网膜囊也开始伸展,在大网膜两层之间形成下隐窝。后来,随着大网膜各层的融合,下隐窝几乎消失。肝胃韧带在CT上可以识别,表现为肝胃之间一三角形含脂肪的区域。小网膜囊在正常情况下是塌陷的,因此其只有部分边界,比如胃后壁和胰体,在CT扫描时可以看到。
大网膜病变
大网膜病变的CT表现包括如下:
(a)多灶性边界不清的浸润性病变,包括腹膜转移癌、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腹膜间皮瘤、腹膜假黏液瘤、淋巴瘤和肝硬化、门脉高压状况;
(b)实性或囊性团块状病变,包括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及感染性病变;
(c)其他各种各样的病变,包括网膜梗塞、异物肉芽肿、血肿和疝气。
1、多灶性边界不清的浸润性病变
当CT显示腹膜、网膜或肠系膜的弥漫性浸润时,各种情况都应当考虑到,包括肝硬化渗出性水肿、弥漫性腹膜肿瘤及感染性腹膜炎等。弥漫性腹膜肿瘤,比如腹膜转移癌、恶性间皮瘤、淋巴瘤和结核性腹膜炎等之间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这些病变的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而且图像特征相互重叠。网膜病变的CT表现形式,包括脂肪浸润、结节性浸润、大团块或网膜结节等,在这些病变中都无明显差异。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导致弥漫性网膜浸润性病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肝硬化患者常存在CT上可见的肠系膜、网膜或腹膜后水肿。网膜水肿的影像表现各种各样,从边界模糊的轻度浸润到边界清晰的团块状病变都可出现,这与其他网膜病变的表现相似。
腹膜转移瘤大部分来自于卵巢、胃、胰腺、结肠、子宫和膀胱。恶性黑色素瘤的血源性转移与乳腺癌和肺癌一样,也比较常见。腹膜转移癌患者可以出现腹水、腹膜增厚、种植性结节和网膜浸润。但是,这些表现并不是腹膜转移癌的特异表现,其他种植在腹膜上的实体肿物也可以看到,包括间皮瘤、结核和淋巴瘤。因此,放射线工作者应该努力寻找原发灶,尤其是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的肿瘤。尽管网膜结节是腹膜转移癌常见的表现,但它并不能用于诊断该疾病。受侵网膜周边的不规则增厚有助于腹膜转移癌的诊断。
腹膜转移癌男,22岁,上腹部疼痛。CT轴位和冠状位扫描示大量腹水、弥漫性结节状网膜浸润(网膜结节)(箭头所示)和胃壁异常增厚(b中三角形箭头所示)。这些表现提示转移癌原发于胃。
腹膜转移癌女,30岁,患有恶性黑色素瘤。CT扫描示腹膜腔包括网膜(箭头所示)、腹膜后腔和腹部皮下脂肪层的血源性播散的恶性结节。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肺结核血源性播散或肠系膜淋巴结破溃引起的。有助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的CT表现如下:腹膜光滑无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直径约5mm)、细网膜线(覆盖受侵网膜的纤维壁)、中心呈低密度的肠系膜腺病和钙化。结核性腹膜炎纤维变性尽管并不常见,但有其特征性表现:腹水分隔、巨大网膜团块和肠袢分离或固定。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病变,占所有间皮瘤的12-33%,其CT表现各异,常有腹水、不规则或结节状腹膜增厚、肠系膜星状改变和肠壁增厚,受侵网膜既可表现为污点状轻微脂肪浸润,也可表现为散在网膜结节或网膜团块。恶性腹膜间皮瘤有时还可表现为上腹部巨大团块并少量腹水和腹膜散在小结节。
结核性腹膜炎女,38岁,腹胀1周。CT扫描示大量腹水、腹膜均匀增厚(三角箭头所示)和弥漫性网膜浸润(箭头所示)无相关淋巴结病变。最初印象诊断为腹膜转移癌。但是当原发恶性病灶未找到时,鉴别诊断应该包括结核性腹膜炎,尤其在结核病流行地区。
恶性腹膜间皮瘤男,47岁,呼吸困难1个月。CT扫描示大网膜弥漫性盘状团块(箭头所示),大量腹水和腹膜增厚。通过胸膜穿刺活检和腹水细胞学分析确诊为恶性间皮瘤。
腹膜假性黏液瘤以逐渐增多的大量粘蛋白腹水为特征,腹水可能来自于阑尾、卵巢、胰腺、胃、结肠直肠或脐尿管等部位的良、恶性产粘蛋白肿瘤破裂所致。在CT上,腹膜假性黏液瘤表现为低密度,腹腔、网膜和肠系膜内常有分隔性液体积聚。脏器表面的扇状征,尤其是肝脏,是CT上区分黏液性腹水和血性腹水的特征性表现。粘蛋白物质内的曲线形或小斑点状钙化常见。
腹膜淋巴瘤不象其他腹膜恶性病变,它无须手术是可以治好的。该病的CT诊断比较困难,因为腹膜淋巴瘤与腹膜转移癌和结核性腹膜炎表现极其相似。但是,腹水无分隔和弥漫性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有利提示。腹膜后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可证明,增大的淋巴结表现为均匀低密度或有边缘强化的中心低密度。网膜受侵的CT表现包括网膜污点和网膜粘结,而不是散在结节。
腹膜假性黏液瘤男,47岁,腹部不适。轴位(a)和冠状位(b)CT扫描示网膜和腹膜腔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和团块。播散结节的曲线状或点状钙化、肝、脾和胃的扇状征和肠系膜浸润引起的小肠粘连非常明显。本病例通过腹腔镜活检确诊。
腹膜淋巴瘤男,71岁,腹胀15天。CT扫描示盆腔腹水和腹膜腔及网膜的大量播散结节(白箭头示)。腹膜后腔内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相互融合(黑箭头示)。胃镜活检示B细胞淋巴瘤,因此证实了淋巴瘤的诊断.
2、实性或囊性团块状病变
继发性肿瘤侵犯大网膜比原发肿瘤更常见,很多肿瘤通过直接扩散、腹膜种植或血行播散侵犯大网膜。转移性腹膜肿瘤大多来自于卵巢癌、胃癌、胰腺癌和结肠癌。
网膜原发肿瘤不常见,包括间皮瘤、血管外皮细胞瘤、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网膜原发肿瘤的影像表现是非特异性的。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晰,局限于网膜;恶性肿瘤常边界不清,侵犯周围结构。良、恶性肿瘤表现复杂,可表现为囊性或实性成分。常侵犯大网膜的囊性病变包括囊性淋巴管瘤、肠道重复囊肿和非胰腺假性囊肿。腹部淋巴管瘤特征性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充满液体的肿块,壁薄,偶有分隔。
大网膜继发肿瘤女,80岁,消化不良。冠状位CT扫描示左上腹部巨大分叶状肿块(箭头示)。肿块代表源自胃大弯的外生性肿瘤,提示为外生性胃癌。
腹部淋巴管瘤女,38岁,CT偶然发现胃溃疡。轴位CT平扫(a)和冠状位CT增强(b)扫描示大网膜分叶状囊性肿块,位于胃窦下方。肿块非常像囊性淋巴管瘤。
3、其他病变
节段性网膜梗塞非常罕见,可引起急腹症。原发性扭转无明显诱因。继发性扭转多见,主要诱因包括疝、局限性炎症、剖腹术病史或肿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右腹部网膜发生较多,其临床体征和症状通常为非特异性,可能与急性阑尾炎或胆囊炎表现相似。其CT表现可与很多恶性病变的病理浸润相似,可以是网膜的轻度局限性模糊的软组织浸润,也可以是整个网膜的广泛性团块状肿胀。绕着血管旋转走行的脂肪组织可能是网膜扭转的特征性表现。与钝器伤相比,大网膜往往更容易受贯穿性损伤。网膜血管损伤可引起网膜梗塞。
网膜梗塞男,47岁,腹部疼痛。轴位(a)和矢状位(b)CT扫描示右前下腹部局限性脂肪浸润和淤血,并形成继发性团块(箭头示)。这种表现就表示网膜梗塞
由一块剖腹术固定纱布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可能表现为急性或延迟性非特异症状。在纱布周围可出现粘连,形成一层较厚的包壳,这通常是一个无菌性过程。如果发生渗出性反应,很可能导致瘘和脓肿形成等并发症。含有气泡的典型的海绵状图像可能是外科手术固定纱布最特征性的表现。
根据疝出的部位和原因,腹疝被分为以下类型:上腹部疝、脐疝、脐下疝、spigelian疝、切口疝和切口旁疝。通常腹疝疝出的内容包括腹膜外脂肪、网膜和血管结构,偶尔还有肠管。皮下的疝囊有时容易混淆为腹壁脂肪瘤。CT扫描可以显示疝囊的确切位置和内容物,也可以显示套囊及周围各壁的特征,对临床确诊和发现潜在并发症是必需的。
异物肉芽肿女,39岁,腹部可触及包块10年,腹痛1周。非增强CT扫描示中腹部前方一巨大团块,边界清晰,可见高密度钙化。该表现提示异物肉芽肿或机化性血肿。注射造影剂后,团块无强化。剖腹术中发现一块手术用纱布,患者10年前曾行剖腹产。
腹疝女,66岁,腹部可触及包块。矢状位CT扫描示网膜脂肪经前腹壁一处缺损(箭头示)疝出。邻近腹壁缺损处网膜脂肪内局灶性边界不清的病变(三角箭头示)是继发于血管受累引起的网膜脂肪梗塞。
小网膜和网膜囊病变
CT上侵犯小网膜和网膜囊的病变包括如下:
(a)腹水、炎性渗出、胆汁或血液等液体积聚;
(b)实性或囊性团块状病变,包括炎性病变、原发或继发性肿瘤;
(c)内疝。
1、网膜囊积液
正常情况下,网膜囊是空的、塌陷的。CT上只能看到其部分边界,比如胃后壁和胰体。网膜囊内的液体积聚包括腹水、炎性渗出、胆汁或血液等。
网膜囊积液最常见的类型是肝、肾功能衰竭患者腹水引起的。但是,单纯网膜囊内腹水积聚并不常见。腹膜腔内大量腹水经网膜孔流入网膜囊,而不是直接来源于小网膜。单纯的网膜囊积液可能来自于胃或肝胆术后,或胰腺炎、胆囊炎的炎性渗出,或胃穿孔。
网膜囊炎性浸润常继发于急性胰腺炎。由于胰腺周围没有明显的纤维囊,炎症就容易经胰腺周围薄层结缔组织向周围组织扩散。炎性积液最初就积聚在网膜囊内。胃溃疡穿孔、左侧肾周脓肿或罕见的盆腔上升性炎症(例如阑尾炎或憩室炎)都可以引起网膜囊内渗液。网膜囊内胆汁积聚是由胆管手术或腹部穿通性外伤导致的胆总管横断引起的。引起网膜囊积血的原因包括肝脾外伤、出血性胰腺炎或肝细胞癌等肿瘤出血。
网膜囊积液男,36岁,胃癌行胃次全切除术及胃空肠吻合术后2天。轴位(a)和冠状位(b)CT扫描示网膜囊内葡甲胺(泛影葡胺制剂的商品名,BraccoDiagnostics,Princeton,NJ)积聚(黑箭头示)。这种表现说明胃空肠吻合口瘘(b中白箭头),这种漏出在2天后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时被发现
网膜囊炎性渗出男,68岁,心前区疼痛2天,有大量饮酒史。CT扫描示胰周脂肪浸润(a),炎性渗出扩散至网膜囊内(b中箭头示)及腹膜后间隙。该表现符合急性胰腺炎。
网膜囊积血男,40岁,腹部钝伤,急性腹痛1天。CT增强扫描示网膜囊巨大急性血肿位于胃和胰腺之间。紧急剖腹探查术中完成血肿清除和出血点结扎。
2、小网膜或网膜囊内散在团块
网膜囊上隐窝占位性病变包括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胃小弯淋巴结增大、和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特征性表现为单房性囊性包块,壁薄而光滑,几乎都发生于胰腺炎之后。该区域病理性淋巴结增大通常都是由胃或食管的癌肿或结核引起的。
该区域的继发性肿瘤较原发肿瘤更常见。侵犯小网膜的肿瘤通常来源于邻近结构,比如胃、肝或胰腺。小网膜的原发肿瘤非常罕见,包括良性肿瘤(淋巴管瘤、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和恶性肿瘤(脂肪肉瘤和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尽管几乎所有肿瘤有各种各样的非特异性CT表现,但也有些表现具有特征性。比如,淋巴管瘤CT扫描时表现为多房性低密度团块,壁薄而光滑。
胰腺假性囊肿男,31岁,3周前患急性胰腺炎。轴位(a)和冠状位(b)CT扫描示网膜囊(箭头示)和左侧膈下间隙内多发囊性病变。符合胰腺假性囊肿的表现。
淋巴结转移女,46岁,肿瘤标记物水平升高。CT扫描示小网膜内小结节病灶(箭头示)。影像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瘤。胃镜发现早期胃癌,术中证实胃周淋巴结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女,43岁,腹部不适2个月。CT扫描示肝左叶、胃及胰腺之间边界清楚的不均质肿块。鉴别诊断包括外生性肝肿瘤、胃黏膜下肿瘤和小网膜原发性肿瘤。手术发现,患者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
囊性淋巴管瘤女,48岁,腹部不适。轴位(a)和冠状位(b)CT扫描示网膜囊内巨大多房性囊性肿块。平扫病灶的CT值约16HU(范围自-14HU至40HU)。手术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
总结
侵犯大、小网膜的病变包括感染、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和外伤。由于其临床和影像特征的非特异性和重复性,网膜病变的CT诊断比较难。结合网膜病变的CT表现、相关腹部CT所见及临床资料,对网膜病变的正确诊治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病变,如网膜脂肪梗塞、网膜疝和出血,仅在其特征性CT表现的基础上就可以确诊。多排CT冠、矢状面重建可以提高网膜解剖结构的分辨和网膜病变的检出。熟悉网膜的解剖、大、小网膜的病变种类及每种疾病的特征性CT表现对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非常有必要
背景--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涵盖由胃肠道原发肿瘤、系膜或盆腔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瘤导致的完全或不完全肠道梗阻。
晚期原发或转移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常见原发肿瘤为卵巢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小肠梗阻(50%~61%)较大肠梗阻(33%~37%)常见,>20%癌性肠梗阻同时发生大肠和小肠梗阻。一般来讲,腹腔肿瘤约有10%、盆腔肿瘤约有25%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肠梗阻。
肠梗阻成因多为腹腔内肿瘤压迫肠道、腔内梗阻、肠壁内浸润或广泛肠系膜浸润。
腔内肿瘤有时未完全堵塞肠腔但可引起肠套叠导致完全性肠梗阻;
黏膜内浸润会阻碍管腔或损害肠蠕动功能加剧梗阻症状;
肠道或腹腔神经丛浸润可引起肠蠕动严重障碍和随之而来的肠道梗阻。
肿瘤外因素如副肿瘤神经病变、慢性便秘、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肾功能不全、脱水、肠系膜血栓形成、手术粘连和放射性纤维化也可以促进癌性肠梗阻的发生和演变。
大多缓慢发病,常为不全性肠梗阻。
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其临床表现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癌性肠梗阻诊断要点包括:
(1)恶性肿瘤病史;
(2)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
(3)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
(4)腹部体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5)腹部CT或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X线腹部平片检查是诊断肠梗阻常用检查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腹部CT扫描作为肠梗阻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随着我国腹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棘手的临床难题。患者及其家庭面临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技术和情感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十多年前,国内发表了《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迄今总体进展不大;
传统的观点仍然坚持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频发的终末期事件,癌性肠肠梗阻治疗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为个体化姑息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和其他姑息治疗。
癌性肠梗阻姑息性手术可缓解梗阻症状、恢复进食,部分患者还获得减瘤和进一步治疗的机会。然而,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很高,而且重新发生梗阻率也高达6%~47%。对于生存短暂的患者来说,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将最后的时光留在手术的恢复过程中,而且还要花费不菲的医疗费用。
由于癌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常为多发,易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性循环,病情重,预后差。
迄今为止,林林总总研究数十年,结论仍然为:
单病种·多学科·特色·诊疗平台针对癌性肠梗阻发病率高、治疗方案选择困难、预后差等临床现状,为切实解决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痛苦,河南中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置,为癌性肠梗阻多学科融合精准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探索与诊疗服务平台。
河南中医院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丰富成功经验的肿瘤中西医结合医疗专家团队,医护人员25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护理人员15人,配备先进诊疗设备。
以中西医融合治疗为原则,控瘤为本,标本兼治,强调不同医学体系、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方法之间优势的相互补充,全面实施的舒适医疗服务模式,让病人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享受愉悦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团队由河南中医院邓运宗医生领衔,其从事肿瘤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经验,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医肿瘤学家、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充分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对恶性肿瘤及癌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有独特见解及较深造诣。
门诊位于一号楼2楼肿瘤科门诊3诊室,主诊医生为邓运宗医生,挂号方式可以通过网上挂号预约,医院门诊挂号。
病房设置于5号楼5楼,目前设置床位33张。
临床诊疗专家指导委员会
癌性肠梗阻异质性极大,患者临床获益的大小,取决于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而最佳的癌性肠梗阻个体化治疗方案会与时俱进;
在学科建设之初,即发起以单病种为主导的区域性、院际间、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成立“癌性肠梗阻临床诊疗专家指导委员会”;
该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包括影像科、胃肠外科、肛肠科、微创介入科、消化科、营养科、肿瘤科、中医、针灸等专业,医院在本专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医院间条块分割,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探索在癌性肠梗阻这类复杂难治疾病上的更新型医疗模式,并将影响力及医疗服务辐射到更多区域。
目前,这些优秀的专业团队已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特色技术--柔性融合诊疗技术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行为和可变的治疗反应,如生存率和再梗阻率,不可治愈的肿瘤患者往往希望从姑息性治疗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甚至治愈的希望,学科进步目标也正是要改善部分患者的结局。
近十余年,表面肿瘤学进展,为癌性肠梗阻治疗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腹膜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常常引起癌性肠梗阻。肿瘤腹膜转移患者传统上认为预后差,手术治疗没有显著意义。随着外科技术进步和近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一些腹膜转移伴发癌性肠梗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于肿瘤腹部转移的重要进展与癌性肠梗阻发生时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关联性,癌性肠梗阻临床治疗理念变革的时机已经来临,现有理论及临床实证的资料亦足以支撑治疗模式的改变,故致力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的癌性肠梗阻专科建立应在情理之中。
癌性肠梗阻属中医学的“关格”、“肠结”、“腹胀”等范畴,发生机制多为邪毒凝滞,日久化热,热结肠间,阳明腑实;或热邪郁闭,湿邪中阻致肠道湿热蕴结;或肠道气血痞结,气滞血瘀,瘀结留滞,升降失调,肠道闭阻,腑气不通,传导失司而致本病。治宜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攻下。治疗多采用承气汤为主方的中药直肠用药、针灸、穴位贴敷等。直肠内用药既有通利之功,又无伤脾之虞,符合肠梗阻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中药直肠用药+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确切,无毒性及不良反应。目前已成为癌性肠梗阻专科综合治疗方案中基础治疗措施,同时亦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抗肿瘤治疗的晚期患者。
河南中医院邓运宗团队
在“肿瘤舒适医疗”原则指导下,
提出经审慎选择的病人,
可以以根治治疗为出发点,
力求最大限度的生存获益;
基本技术路线为:
河南中医院依据相关学科进展与临床探索,提出并长期实施针对癌性肠梗阻特色诊疗技术--
主要内容涵盖肠梗阻基础治疗、中医药特色治疗、柔性与体腔肿瘤控制技术,以及相关技术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与有机融合,优势是选择适宜临床路径,实施基础疗法支持下的肿瘤控制治疗。
是从肿瘤根治性治疗为出发点,应用现代临床技术发展的成果,采取适宜、适度、合理的技术路线,以肿瘤控制为核心,联合应用营养及调理、积极审慎的应用柔性与体腔肿瘤控制技术、规范的肠梗阻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是在精确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病理类型、肿瘤侵犯范围、分子生物学状况、对机体功能影响程度、疾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疾病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和既往肿瘤治疗疗效评估,合理、有计划制订针对病灶、靶区域及全身的温和治疗计划,应用多种手段,在可及、可行的部位、通道,输送经特殊处理或具备缓释作用的活性治疗因子,使其作用范围尽可能覆盖病灶及影响区域,作用时间更持久,达到控制、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消除或降低治疗毒副作用之目标。肿瘤治疗的活性因子可以是化学性的、也可以是物理性的。实践柔性肿瘤控制技术,重视的是病情、病理生理过程评估精准性、治疗方案的温和性、治疗靶区的合理性与可及性、治疗过程的微创性、活性因子可得性、治疗效果的客观性。
临床诊疗策略为:
的建立有利于治疗路径个体化、治疗措施规范化、治疗手段多样化,治疗效果客观化,更有利不同患者分层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专心成就专业在肿瘤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以体谅、慰藉、关切的情怀,以良好的医学人文观、伦理观善待病人;如何用最为合理的诊疗措施去应对各式各样的病情,解除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切合实际的心理、精神和躯体的治疗处置;如何在处理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个体化特点,还要注重因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或反应等等,都对目前医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河南中医院提出并实施的策略,是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实现了最小创伤化控制肿瘤和病人最大化获益的统一,迎合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基本模式: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确保肿瘤病人得到最佳方案的治疗;精准治疗,直接毁损肿瘤病灶,并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癌变细胞并诱其凋亡;全面调整、改造机体的状态,提高抗病能力。
基本原则:精准定位,精确治疗,身心和缓,灵性关怀。
基本内容包含有核心技术、营养治疗、心理舒缓与灵性关怀等四个方面。
核心理念是肿瘤全身、区域、局部的精准治疗与精准调理的有机统一,肿瘤控制、营养支持、心理舒缓与灵性关怀的紧密配合。
是在舒适医疗原则指引下开展起来的,它使我们对癌性肠梗阻治疗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满足通常的“缓解症状”,而是以根治性治疗为出发点,联合应用代谢支持及调理治疗、积极审慎的抗癌药物治疗、规范的肠梗阻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状态、降低体内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的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的潮涌般出现、抗肿瘤药物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多种特色癌性肠梗阻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将为其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舒适医疗承载了中晚期肿瘤病人期待,它应用核心技术MCLON,让病人接受合理、适宜、适度、有效的治疗,达到身心灵的平衡,获取治疗获益与治疗舒适度的最大化。
河南中医院
提出并实施舒适医疗策略
实现了最小创伤化控制肿瘤
和病人整体最大化获益的统一
癌性肠梗阻专科特色诊疗
是舒适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又一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