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11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会议回

2020-9-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1次重症医学大会”,已于昨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约翰·医院的ToddDorman教授介绍了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治疗国际指南-,重点介绍了指南中的强烈推荐和建议内容,如建议监测脓毒症患者的降钙素原(PCT)水平,有助于支持缩短抗生素治疗疗程等。美国重症医学会前任主席CraigCoopersmith教授重点讨论了"Sepsis3.0,一年后的新内容?"特别提及了qSOFA引起了广泛的应用讨论。

今日中午的重症感染分论坛,多位感染领域专家从不同角度介绍重症感染领域最新进展。

1

医院的李建璋教授,分享其血培养结合PCT结合临床评分,提升脓毒症诊疗效率的应用探讨。

脓毒症新定义强调感染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但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数据的回顾性验证。由李教授牵头,联合台湾、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在不同地区验证新定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探索”血培养+PCT+临床评分”的不同组合方式,能否提升脓毒症诊断效率

目前研究还在进行中,但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非ICU科室中,PCT+qSOFA检测灵敏度优于qSOFA检测灵敏度

李教授指出,使用单一检测指标进行脓毒症诊断是很难做到既敏感又特异的。在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检查结果的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基于临床思维的严格筛选,获得了更高检测效率的指标组合,如PCT+qSOFA。新的组合可能会帮助非ICU科室医生及时准确的进行脓毒症诊断,尤其对临床尚未意识到发生脓毒症的患者,如发现患者符合新组合的诊断标准,启动早期及时治疗。

2

来自上海医院的张文宏教授结合长期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经验,针对重症感染的诊疗流程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感染性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仍位列前茅,人类在这场与微生物进化竞争的过程中,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增多,使得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面临着越来越严苛的挑战。特别是持续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已经被众多政府/国际组织和医疗领导者看作是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中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30%~70%,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在重症感染患者的诊疗路径中,精准、快速的诊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例如PCT,血气等指标和病原学结果的联合使用,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依据。不断发展的快速病原体检测技术,如质谱,FilmArray一站式检测,NGS测序等手段,也为重症感染的诊治提供了支撑,通过更快、更全面、更精确的病原学结果,以及耐药基因检测等新技术,使得重症感染诊疗路径快速决策,抗生素使用精准管理成为可能。

此外,华山感染通过建立感染病专科的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和呼吸科、心内科、神经科等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为重症感染诊疗路径提供了可行的答卷。

3

医院微生物科罗燕萍教授,分享了最新病原菌快速诊断的技术以及为临床带来的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鉴定。比如MALDI-TOF质谱技术的使用革命性改变了微生物的检测手段,全自动质谱VITEKMS能够在2分钟内鉴定超过种微生物。同时针对疑难菌的鉴定,如霉菌、诺卡菌和分枝杆菌,从传统的几天到一星期大幅缩短到半个小时!

分子检测技术在临床也有长足发展。一站式多重病原体分子检测系统FilmArray集成核酸提取和制备、核酸扩增和产物检测。仅需两分钟操作,一小时即可获得病原菌鉴定结果(针对血流感染,还可以得到常见耐药基因报告)。

罗主任也分享了目前热门的测序鉴定方法,提纲挈领地分析了其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快速的鉴定结果一直以来都是微生物实验室的追求,不仅有利于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也会更加有效地帮助临床精准用药,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本文部分图片等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只供参考之用。生物梅里埃中国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管理员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目的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及网络分享,生物梅里埃中国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文不代表生物梅里埃中国赞同其观点,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生物梅里埃中国毋须以任何方式就本文的任何信息或其转载、引用、传播等对订阅者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生物梅里埃中国不承担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文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by/10382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