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简介
2020-10-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Unit,ICU)是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临床实践的基地,是专门收治危急重症患者的科室。其主要功能是为危急重症病人提供现代化的生命监测及支持治疗,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损伤、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急重症的救治,同时与相关专科密切合作,为专科的病因性治疗提供信息及干预机会,是危重患者生命防线的终极守护者。医院的医疗水平及综合救治能力。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的前身为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年成立了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以收治外科重症患者为主、面向全院手术及非手术科室。依托着医院日益雄厚的医、教、研实力,在全科医护人员不断努力下,SICU在原历史悠久的综合ICU基础上,迅速成长为了一支人才齐备、经验丰富的ICU团队,团队多人次有在外研修学习的经历。其前身医院ICU有着光辉的历史,在年的抗击非典工作,年的奥运会医疗保障,抗震救灾及年的重症禽流感救治工作中,均表现突出,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来,我们SICU着重打造循环重症的学科品牌,大力发展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治疗技术,特别是重症超声及PiCCO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对重症病人的治疗。另外我们积极救治重症产科疾病及危重孕产妇患者,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我们还集中救治多发创伤患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SICU每年承担多项省部及国家级继教项目,其中的几项已形成了品牌项目。在科研上也倾注了更多的努力,获得课题及发表的文章也每年有所增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前来进修学习,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医教研培训基地。医院优秀集体称号。深得院内兄弟科室的信赖,在ICU行业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二、医疗团队
SICU现有医护人员87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9人,呼吸治疗师1名,技师1人,博士学历占60%。护理人员中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占60%,ICU专科护士10人,肾脏替代治疗专科护士1人。
李刚,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北京重症医学会委员,北医重症医学系副主任。国家、及首特、首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解放军总后勤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华综合临床杂志及中华麻醉大查房杂志编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市委常委,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危重病医学研究及ICU临床工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理论带领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始终站在重症医学理论及实践的前沿,擅长ICU病人的循环、呼吸支持及肾功能的维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特别重视ICU病人的早期活动及VTE、应激等的预防。先后承担和参与了10余项省部级及院级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4部。还利用政协委员平台积极参政议政,建言医改。在过去的抗击非典及奥运医疗保障中表现突出,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院(MGH),华盛顿大学附属Bannes-Jewis医医院交流学习,并多次参加欧洲的危重病医学年会,早年还曾在医院研修。
尹培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现任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副主任。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医院麻醉科;-年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班学习,获硕士学位;年9医院ICU从事临床危重病人的救治研究和管理工作至今。年-年赴日本医科大学高度救急救命中心学习;赴美国米尼苏达州RegionHospitalICU学习。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及学习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利用各种条件救治处理危急重症患者,包括各种疾病导致的严重呼吸衰竭,各种类型休克,严重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内环境严重紊乱,营养支持等。曾在各专业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
陈德生,主治医师,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文临床医学系。从事危重病临床工作16年,熟练掌握危重病专业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外科脓毒症诊治和循环支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负责科室血液净化(CRRT)工作,擅长有创诊断和治疗操作。参与编写医学论著2篇,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成员,抗休克组组长,曾参加过甘肃岷县地震和天津大爆炸等国家突发灾害的医学救援工作2次。
段军,男,38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教学秘书。本科及硕士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目前为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器官保护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BLS主任导师、ACLS主任导师、ACLS-EP导师,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讲师。目前以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身份参研省部级及院级课题6项,承担国家级及市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著十余篇,参编参译书籍十余本。
王书鹏,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急诊医学专业,从事危重病医学专业10年,对于ICU常见急危重症疾病救治拥有丰富临床经验,能熟练掌握各种呼吸机的使用;人工气道的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护技术以及床旁CRRT技术。擅长脓毒症休克,ARDS,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救治。参与院内课题1项,首都特色临床研究课题2项,参与编写或翻译医学著作3部,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获得院内优秀员工奖。
李涛,主治医师,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获外科学硕士学位。从事外科相关危重病临床工作6年,对诊疗多种危急重症、脏器功能衰竭积累了较多经验,尤其在救治危重孕产妇方面积累了大量病例。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编写医学著作2部、翻译著作2部,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李晨,主治医师,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外科学博士学位。熟练掌握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神经重症的诊疗,擅长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床旁心脏超声、肺部超声、腹部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操作技术。参与院内课题1项,参与编译医学著作2部,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吴筱箐,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ICU工作4年,对ICU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较多经验,熟练掌握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各种有创操作技能。主要研究方向为重症胃肠超声及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李雯,医学博士,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危重病临床工作5年,对ICU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较多经验,熟练掌握呼吸功能评估、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支持等技术,擅长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王慧,住院医师。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从事危重病临床工作4年。对ICU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支持,重症超声,呼吸功能评估,机械通气等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流动力学支持技术及重症超声。院内在研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2篇,在国内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马军宇,住院医师,医学博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从事重症医学专业4年。熟练掌握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及循环评估,善于使用无创床旁超声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以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可能的并发症。主要研究方向是各种类型休克的评估及治疗,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编写医学期刊数部。
谭梅美,住院医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获博士学位。从事危重病临床工作3年。较熟练地掌握危重症诊治及有创操作等技术。
吴依娜,住院医师。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医院SICU工作,目前处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曾参与多项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论文9篇。
侯佳彤,住院医师,年毕业于中国医医院,获内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于外科重症医学科从事危重症医学临床工作。掌握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危重症操作技术。参与编写、翻译医学类著作2部。第一作者发表SCI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篇。
梁杰佳,住院医师,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获外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于外科重症医学科从事危重病临床工作。熟悉外科术后治疗及相关并发症处置,掌握深静脉穿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技术。
宋德婧,呼吸治疗师,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呼吸治疗专业。熟练掌握呼吸功能评估、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氧疗、床旁纤支镜操作、肺康复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等技术,擅长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
三、硬件配置
SICU开放床位30张,年收治各类危重症患者近人次。配有先进的ICU设备,能够充分满足ICU的监测及治疗需求。这些设备包括:多功能ICU床、集成化多功能监护系统、各型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转运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床旁超声机、PiCCO、EV及VIGELO等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CRRT机、血气机、降温及升温设备、振动排痰机、下肢防血栓弹力泵、除颤仪、Bis监测仪等。
四、诊疗特色
我科以收治外科相关危急重症患者为主,与各专科密切合作,为外科重症病人为主的重症患者提供了可靠的生命支持保证,成为了院内重症病人救治的可靠基地。同时也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脏器功能衰竭、严重的内环境紊乱、重症胰腺炎、多发创伤及危重孕产妇等高危患者。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胰腺炎、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多发创伤及危重症病人远程转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科近年来一直打造以循环支持为主的循环重症品牌,大力发展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治疗技术,特别是重症超声及PiCCO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对重症病人的治疗。另外,我们积极救治重症产科疾病及危重孕产妇患者,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已成为朝阳区重症孕产妇救治基地。我们还集中救治多发创伤患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SICU依托各手术科室,建立了系统、完备的脏器监护和支持技术体系,在危重病人监护、诊治、转运与护理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多项具有领先优势的专业诊疗特色。
1.循环支持技术。可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循环监测,为实现危重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床旁重症超声,PiCCO,VIGELO,EV等,指导患者精确的液体管理。
2.呼吸监测及支持技术。可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全套呼吸监测及支持方案:床旁呼吸力学监测,肺部超声监测,人工气道管理,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无创正压通气,有创正压通气,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等。
3.危重孕产妇救治。近几年来我科着重打造救治重症产科疾病及危重孕产妇的特色,每年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收治了来自院内外的多名重症产科疾病患者,与产科、肾内、血液、麻手等科室密切协作,取得了很好的救治成果。得到了院内外的一致认可,并于去年举行了朝阳区危重孕产妇救治基地的挂牌仪式。
4.多发创伤的救治。我科多年来收治了多名多发创伤患者,与相关兄弟科室密切配合,均得到了成功的救治。近几年来,我们正在与相关学科一道打造多发创伤救治基地。
5.脓毒症(Sepsis)与各类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通过重症超声、无创与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客观评价重症患者休克病因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合强有力的机械通气的支持,使休克及MODS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6.床旁持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技术。经过严格培训与大量实践,我科医护人员均掌握了CRRT技术,为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损伤(AKI)、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
7.危重患者的转运。由主管医师、呼吸治疗师和护士组成的转运小组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了“移动ICU”的监护与转运条件,真正实现了“ICU的无缝衔接”,每年数百例次的院内外转运无一例患者出现转运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8.建立循证导向临床决策的专科护理服务模式。在申艳玲护士长的带领下,致力于打造具有专科特性的高素质护理队伍。目前,SICU拥有完善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以病人为中心,以整体护理为宗旨,以循证护理为导向,建立了ICU标准化护理操作流程(SOP)、编撰《ICU护士工作手册》以及VAP、CLABSI集束化防控策略等临床护理规范,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五、教学研研工作
我科承担了北京市首特基金课题1项,并于去年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得到
了较高的评价。现拥有青年英才课题1项,院内课题4项。年发表包括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数篇。
在教学方面,我科承担了省部及国家级继教项目5项,内容涉及重症孕产
妇救治、循环管理与血流动力学支持、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治、AHA的急救培训等。作为GE超声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重症超声培训工作。此外,我科还承担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授课、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进修医生的培训等工作,每年接收多名进修医生。在护理方面,科室作为中华护理学会及北京护理学会ICU专科护士的教学培训基地,接收大量全国各地ICU专科护士。
六、社会工作
在社会工作方面,科室承担了大量学会学系的工作及专业杂志的编审工作;承担了国家卫生急救队、卫计委及北京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灾难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如抗击非典、奥运医疗保障、汶川地震、鲁甸地震、禽流感救治、直升机转运救治国际友人等,以及政协、两会、国庆、阅兵等重大事件的医疗保障工作。科主任李刚作为民盟中央委员及市政协委员,还积极为医改建言献策,组织或参加全国多地的义诊及名医大讲堂活动。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