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是老年人第一大杀手

2020-9-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即可加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往往更   

WHO的资料显示,肺部感染在全球死亡因素中位居第三。全球每年有多万人死于肺炎,65岁以上患者中病死率约为25%。在临床上,大约50%以上老人因为各种病因引起肺部感染离世,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成正比,因而对许多高龄老人来说,肺部感染往往不是疾病的开始,而是终点站。

  

“肺部感染是老年人的第一杀手。”钦光跃教授解释,肺与外界直接相通,很容易被各种细菌、病毒等侵犯,从而引发肺部感染。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差,基础疾病多,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等,极容易并发感染,若胸片显示大片渗出影,则诊断为“肺炎”,国外也叫“新发急性肺炎”。

  

同时,长期受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影响,到了后期,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也很容易诱发肺部感染。

  

“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得了肺炎,进展快,变重症肺炎,还可合并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多脏器衰竭。”钦光跃教授指出,重症肺炎病死率超过50%,甚至有统计数据显示,80岁以上的老人病死率高达75%。

  

这里还要解释一个概念,所谓“老年重症肺炎”是指,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除患有肺炎外,往往伴有呼吸系统衰竭和(或)其他系统受累;或X线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至少50%。患者常由于缺氧、酸中毒等原因出现并发症,由于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很容易被原发病掩盖,甚至于短期内出现意识障碍、脓毒败血症休克或严重缺氧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而成为重症肺炎,从而造成严重危害。

  

老年重症肺炎通常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病情发展快并且易复发,并发症多而复杂,容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而导致死亡。

老年人肺炎症状不典型易误诊

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很容易造成误诊。因此,一旦发现,往往都是重症肺炎了。

  

钦光跃教授介绍,肺炎有多种分类方式,一般情况下,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和与健康卫生相关肺炎(HCAP)。

  

同时,还可根据病因不同,把肺炎分为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老年肺炎以细菌性肺炎为主,除了常见的肺炎球菌肺炎外,G-杆菌引起的肺炎也较多见,一般不具有传染性。由于老年肺炎多为细菌感染引起,其免疫力维持时间短暂,且病原体种类繁多,因此老年肺炎易复发要加强预防。

  

此外,还有一种因误食造成的吸入性肺炎,常见于老年人,如拔牙、呕吐误吸,以及中枢神经疾病(脑中风、老年痴呆、脑萎缩等)导致呛噎。

  

一般来说,成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表现为起病急骤,常有淋雨、受凉、劳累等诱因,约1/3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自然病程7~10天。而老年人却不是这样的,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

“老年性肺炎主要表现为低烧而并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喘憋等呼吸道症状,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更有甚者,可表现为心率加快或意识障碍。”钦光跃教授表示,正因为这些不典型的症状,造成老年人延误诊断。

学几招预防肺部感染

那么,老年人要如何预防肺部感染呢?下面几点,可以参考。

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老年人锻炼身体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特别是冬季,要进行耐寒锻炼,应坚持每天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此外,还要进行肺功能的锻炼,如高声朗诵、唱歌、呼吸操(腹式呼吸)等。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对外界气温的变化适应性较差,如若患上感冒,呼吸道防御机能受到损害,破坏了气道黏液-纤毛的运动,就会减弱细胞的吞噬作用,致使细菌由上呼吸道吸入而引起感染,诱发肺炎。因此,老年人外出时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以防着凉。感冒流行期间,外出戴口罩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要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防交叉感染。一旦发生感冒、支气管炎,要积极进行治疗,以免继发肺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度适宜。开窗通风对防止空气传播病菌有一定的作用,也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一般开窗通风30分钟即可。

平衡膳食,注意营养。多食用一些优质蛋白且含脂肪较低的食物,如蛋类、禽类、鱼类等;多食用牛奶及豆制品,粗细粮合理搭配;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梨、枇杷、柑橘等,其具有止咳、祛痰、清热、润肺之功效;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A具有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可增强免疫力。维生素C具有保护支气管上皮细胞,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量为5~6克为宜。

尽量避免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使呼吸运动受限,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会随重力流向肺底部,因此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对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家人要经常叩背协助咳痰。

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疲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吸烟刺激支气管黏膜组织,使其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积极治疗原发病,特别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贫血、肿瘤等慢性病。

总之,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报记者郭丽丽通讯员孙洁王婷编辑郭丽丽

以上为《生活与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zz/10382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