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坠落引发腹腔大出血,我院援藏医生团队
2021-3-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4月11日下午7时许
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位高处坠落伤的中年男性患者。因患者病情危重,急诊科医生一边安排患者做必要的医学检查,一边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外科医生急会诊。医院援藏医生杨洁和赵建两位主治医师接到电话后,不顾白天工作的疲惫,立即赶到急诊科组织抢救。
当看到患者及CT片时,
两位外科医生意识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
CT提示腰椎、肋骨多处骨折,但更严重的问题是患者腹腔内见大量积液,根据临床经验,腹腔内大出血的可能性很大。紧接着,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性液,腹腔脏器出血的诊断明确。此时患者心率明显上升,血压也在不断下降,这说明患者因失血过多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如不马上行急诊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
事不宜迟,两位外科医生立即组织抢救,一边积极液体复苏、术前准备,一边立即通知麻醉科医师准备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医院医院陈航院医院指挥抢救并指示,藏区同胞生命危在旦夕,务必克服客观困难,尽最大努力抢救病员。医院援藏麻醉科医生刘星主治医生第一时间赶到病房查看病人。医院“传帮带”领队刘太国副院长迅速赶到现场,立即组织该院各科专长援藏医生组成抢救团队,由ICU朱燚副主任医生协调抢救病人。此时患者贫血貌、休克体征、痛苦面容。
快速熟悉病情后,
刘星主治医生立即做出判断:
患者失血量在ml以上!患者多发伤,肋骨腰椎骨折,胸腔积液,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如不紧急手术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医院条件有限,检查及监测手段不齐备,并缺少抢救必要药物及血液制品,无论手术医生,还是麻醉科医生,开展手术,都将承担更大的手术风险。但考虑患者病情危重,与家属交流后,援藏医生们决定立即实施手术,抢救生命。
患者入手术室后,休克体征,查体:血压:79/35mmhg,心率:次/分,呼吸34次/分。由于所有麻醉药物均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在这种严重休克下实施麻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压。结合当地医疗条件,刘星麻醉科医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对心血管影响最小的麻醉方法:力月西+舒芬太尼+罗库溴铵。同时微量泵泵注多巴胺维持患者血压。
在没有中心静脉穿刺包的情况下,麻醉科刘星主治医生当机立断,建立了三个18G的外周静脉通道,通过外周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经过约45分钟积极的液体复苏后,患者生命体征即使在手术和麻醉双重影响下还是恢复到了/54mmhg左右,心率降低到了94次/分左右。
进入腹腔后,发现腹腔内积血有约ml,清理完积血后两位外科医师仔细寻找出血部位,最后明确了腹腔大出血的原因:十二指肠破裂和腹膜后巨大血肿。但这两种通常由外伤导致的疾病却是外科医师面临的十分棘手的疑难杂症,即医院同类手术也属于大手术,对术者技术能力要求极高,这是因为十二指肠内流经的是大量胃液,胆汁,胰液,腐蚀性极强,一旦其破裂将导致出血、腹腔感染、腹腔内器官的损伤、感染性休克等,死亡率较高,手术风险亦极高;而腹腔后巨大血肿则危险性更大,因为如果其出血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或血肿破裂,其后果将是致命性的。
在距成都约一千公里,平均海拔高达医院有限的手术条件下,两位援藏外科医师沉重应对,利用其理论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腹膜后巨大血肿止血术。
术中,医院黄绍文副院长积极联系志愿者献血。医院条件简陋,不能完善血气分析检查和进行血流动力学有创监测,但是幸运的是我们联系到献血的志愿者,就是我们可敬的武警官兵们,这一滴滴鲜红的血液,为患者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历经约5小时紧张工作,手术完美结束,修补好了十二指肠破口,清除了腹腔内积血,患者也在术后15分钟后睁开双眼清醒过来,并且拔出了气管导管。此时血压已经上升到/79mmhg,心率98次/分,并且可以清晰和我们对话。说明手术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术中术后,医院援藏医生们不忘“传帮带”任务,医院外科组安开鹏、彭措、罗顺松和泽旺丹珍四位医生,麻醉科组降拥和洛绒两位医生共同完成手术。并结合实践,耐心讲解手术中的技能和麻醉困难、处理技术,给藏区的医生们带来了真实而有意义的示教教学。通过此次联合大抢救,医院的医生们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真枪实弹的知识,更是在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尊重生命,敬业爱岗的精神。患者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手术本身难度大,在缺医少药、设备不足,血源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实施,对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都是一个挑战。医院援藏的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以及抢救团队,分秒必争,齐心合力,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不仅顺利完成手术,成功抢救病人,更有效的避免患者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为他们过硬的技术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称赞。医院全体援藏医生,在陈航院长带领下,正在全力为德格县人民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人才队伍。高原雪域之上,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持续为藏区人民健康扬帆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