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征

2016-11-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征(acromphalus-macroglossia-megasomasyndrome,AMMS)又名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是先天性脐膨出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婴幼儿,患病比例为0.%。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征无传染性,易引发脐膨出等并发症。

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征(acromphalus-macroglossia-megasomasyndrome,AMMS)是先天性脐膨出的特殊类型。年Bubl曾对这种病例进行过描述,但没有提到巨舌改变,年Beckwith和年Wiedemann分别对该病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故一般又称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1、在胚胎第6—10周时,由于腹腔容积尚小,不能容纳肠管,因此中肠位于脐带内,形成暂时性脐疝。待至第10周后,腹腔迅速增大,中肠退回腹腔。而胚胎体腔的关闭,则由头侧皱襞,尾侧皱襞和两侧皱襞共四个皱襞,从周围向腹侧中央摺叠而成,并汇合形成未来的脐环,如果在上述发育阶段,胚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体腔闭合过程停顿,就可产生内脏突出畸形。当四个皱襞中某个皱襞的发育受到限制,就产生不同部位的发育缺陷;

2、生后即发现脐带根部突出一肿物。肿物大小不一,与脐部缺损直径大小有关。小者仅在脐根部稍突出,大者缺损直径可达10cm以上,突出肿物如新生儿头大小。脐部缺损直径在6cm以上者称巨型脐膨出。生后脐膨出表面囊膜透明,透过囊膜可见其中突出的器官。6-8h后囊膜逐渐混浊、水肿增厚,2-3d后和脐带一起干枯。囊膜的基底部为正常皮肤,略高于腹壁,并有向囊膜爬行趋向。囊膜与皮肤交界部易发生裂隙,并可发生感染扩散至腹腔。如在产前或分娩过程中囊膜破裂,脱出内脏可有水肿、充血及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等变化。发生囊膜破裂者多因脱水,腹腔感染而全身情况不佳;

3、也有相关病例研究发现,本病可能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为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作者认为本病表现为低血糖,胰岛素及生长激素增高,是内分泌异常所致;

4、可伴多发性畸形,巨舌以肌肉肥厚为主,肌纤维数量增多,发育正常,生长较缓慢。胰腺胰岛的结构基本正常,但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胰腺腺泡和胰管增生,使血糖降低,病儿出现低血糖。肾皮质内肾小球形成过程持续,集合管扩大和形成不良,肾髓质锥体部结构不良。睾丸有间质细胞增生,卵巢滤泡囊肿,垂体中性粒细胞增生。肝脾肿大,有大量髓外造血灶和髓样化生细胞散在,偶见肝脂肪浸润;脐膨出合并其他畸形的发病率高达60%,如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畸形、肢体畸形、先天愚型及合并染色体综合征如13-15。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可伴多发性畸形,组织病理示:巨舌以肌肉肥厚为主,肌纤维数量增多,发育正常,生长较缓慢,胰腺胰岛的结构基本正常,但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胰腺腺泡和胰管增生,使血糖降低,病儿出现低血糖,肾皮质内肾小球形成过程持续,集合管扩大和形成不良,肾髓质锥体部结构不良,睾丸有间质细胞增生,卵巢滤泡囊肿,垂体中性粒细胞增生,肝脾肿大,有大量髓外造血灶和髓样化生细胞散在,偶见肝脂肪浸润。

4临床表现

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主要特征为脐膨出、巨舌和巨体。患儿出生后即显示出许多畸形外观,体格较一般新生儿明显巨大,舌头巨大,常伸出口外,活动笨拙,影响正常的哺乳动作及咬合,嘴并不增大。腹部膨大脐膨出或脐疝。生后1个月内可呈消瘦,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但后几个月则生长逐渐加速,甚至接近巨大畸形。至1周岁左右,表现吐字不清、言语障碍,下颌突向前方。低血糖发作为本病的突出症状,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即可出现,持续时间长,较难矫正,以后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出现抽搐、意识丧失。低血糖发作在出生后1个月内最为频繁,以后逐渐减少,一般在3~4个月后可逐渐停止,但也有持续至2~3岁者,也有不出现低血糖发作者。据统计,低血糖的发生率约占33%~50%。内脏肥大也常见,特别是肾、胰腺及肝脏,心脏也可有不成比例的肥大。此外,还可有颜面的火焰状母斑,耳郭畸形,颜面中央发育不全,膈肌缺损,阴蒂肥大,隐睾,肠扭转及母体羊水过多,巨大胎儿等。部分患儿可有轻度智能低下,小头畸形等。如能幸存至小儿期,则可有半身肥大症。个别患儿可罹患恶性肿瘤,如肾上腺瘤、Wilms瘤、精原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以及腹腔肿瘤等。

5检查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糖降低,血浆皮质醇及甲状腺素(T4)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静脉滴注葡萄糖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应用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及D试验均可引起胰岛素明显而持久的分泌,从而诱发低血糖发作。周围血红细胞增多。

6鉴别诊断

与其他肥胖、肿瘤鉴别。

7并发症

肾上腺瘤、Wilms瘤、精原细胞瘤、肝母细胞瘤及腹腔肿瘤等。

诊断和产前诊断:

出生后第一天对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根据巨舌、巨体、偏身发育过度、腹壁缺陷、巨内脏这五大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婴儿低血糖可以助诊。虽然染色体异常阳性占病例比例不高,但染色体异常的发现可以作为诊断的有力证据。单亲二体的检测可以将20%-25%的病人诊断。

产前诊断:孕中期超声波检测可见羊水过少、胎儿生长过度,发现躯体生长不对称、腹壁缺陷、腹内脏器过大等,应对本病高度怀疑。有显性遗传家族史者对产前诊断更有利。已有多例累及11p15染色体结构性重排病例的报道。然而,由于多数病例的染色体正常,目前产前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

遗传

部分病例可以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患者子女患病风险为50%,但通常以母性传播为特点。

定义及临床特点

巨舌症(macroglossia)指由于舌组织增生和水肿引起的舌体肿大。巨舌症可因各种不同原因所致,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甲状腺功能低下、血管神经性水肿、淀粉样变等。

先天性巨舌症常发生于糖尿病母亲的胎儿,也常与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合症)、21-三体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有关。由于增大的舌头常伸于口外,影响胎儿吞咽功能,导致宫内羊水过多。

超声检查

超声医师检查中若发现胎儿舌头伸于口外时,应仔细检查胎儿口腔,以确定是舌头本身增大还是口腔肿瘤挤压所致舌头外伸。一旦巨舌症确诊,应该仔细检查胎儿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如与Beckwith-Wiedemann综合症密切相关的脐膨出等。

图1.巨舌症胎儿声像图。A:面部矢状切面示上唇(U)与下唇(L)间舌头(长箭头)增大伸于口外;B:三维超声示同一胎儿舌头增大并向外伸出;C:三维超声示21-三体胎舌头增大并伸于口外(长箭头)。

图2.Beckwith-Wiedemann综合症患儿的巨舌症。胎儿矢状切面(A)及冠状切面(B)示其舌头增大,并于上唇(U)及下唇(L)间前伸于口(长箭头)。

鉴别诊断

1.血管瘤:通常位于皮下软组织中,也可发生于舌部(图像由丁香园版主xihuansushi提供)。

2.畸胎瘤:发生于咽喉部的畸胎瘤可致气道梗阻。下图所示为孕30周(A)及32周(B)口腔内畸胎瘤。面部矢状切面示增大的口腔肿瘤(小箭头)将胎儿舌头(长箭头)向口外推挤。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最好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yfjbx/10374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