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形吸虫感染暴发流行案例分析
2020-8-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简要病史
年10月至年2月,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某镇陆续发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咳嗽,胸闷、胸痛、腹痛患者数例,多数患者以胃肠炎、呼吸道感染就诊,患病人群9~60岁不等,男女患者均有,职业涉及各行各业,不少患者辗转昆明、北京等省份求医,均未查明病因、治疗无效。入院后多数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自发性气胸,肺实变、体重下降,不同程度肝脾肿大,少数患者拟诊为肝癌、肺炎、阑尾炎、胆绞痛、血吸虫病等,绝大多数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治疗,但治疗无效,大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不同程度增高,ELISA检测寄生虫抗体阳性率%、但呈现血吸虫、囊虫、包虫、旋毛虫、弓形虫等不同寄生虫虫种抗体阳性,在多次组织省州专家拟诊为寄生虫幼虫移行症后,采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蒿甲醚等抗寄生虫治疗、疗效不佳,后经国家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拟诊大片形吸虫感染,试用三氯苯达唑10mg/kg,服用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1周后绝大部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进一步治疗患者治愈。
二、实验室检查
1.大部分患者白细胞10×/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个别患者高达70%,球蛋白增高。
2.在1例患者粪便中查到大片形吸虫卵、对该虫卵进行分子生物学(PCR)特异性鉴定、结果证实为大片形吸虫。
3.免疫学检测:大片形吸虫抗体阳性率%、肝片形吸虫抗体阳性率84.6%。
4.患者家养殖的牛肝脏中发现大片形吸虫成虫。
5.病理组织检查:见大面积肝细胞溶解坏死、见夏科雷登氏结晶、呈隧道样改变。
6.影像学检查:符合片形吸虫肝脏胆道损伤表现。
图1血象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图2病理组织肝细胞呈隧道样坏死
图3大片形吸虫虫卵(虫卵大、淡黄色、椭圆形、大小~μm×63~90μm,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图4大片形吸虫毛蚴
图5大片形吸虫毛蚴孵化实验,肉眼可见活动的毛蚴
图6大片形吸虫成虫:虫体大、肥厚、背腹扁平、似生姜片,大小20-50mm×8~13mm,死后或固定后呈青灰色
图7大片形吸虫成虫:虫体大、肥厚、背腹扁平、大小20~50mm×8~13mm,活时肉红色
图8肝吸虫卵:黄褐色,芝麻状,大小:29μm×17μm,为人体吸虫卵中最小的虫卵注意与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的鉴别
图9林芝胞子:黄色麦粒样、丝瓜子样、一端有透明环。
形态与肝吸虫卵相似但大小相差悬殊,明显小于肝吸虫卵且大量出现,注意与肝吸虫卵的鉴别
三、临床诊断及依据
1.临床诊断大片形吸虫病。
2.诊断依据
(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不同程度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不同程度增多。球蛋白增高。
(3)患者粪便中查到大片形吸虫卵、对该虫卵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异性鉴定证实为大片形吸虫。
(4)大片形吸虫抗体阳性率%。
(5)患者家中养殖的牛肝脏虫发现大片形吸虫成虫。
(6)病理组织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符合片形吸虫损伤表现。
(7)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大片形吸虫感染。
(8)阿苯达唑、吡喹酮、蒿甲醚等治疗无效、而三氯苯达唑治疗有特效。
四、简评
1.片形科(片形属)、以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两种最为重要,我国自年首次报道福建感染片形吸虫病例以来,有记载的有多例,绝大部分为肝片形吸虫感染,是牛羊肝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流行,甘肃省感染率最高,人群感染率0.%~0.%,平均0.01%。年云南省大理州报道确诊的26例大片形吸虫感染、人数之多、国内外罕见。
2.片形科的病原主要是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由于两者同属片形科(或属),其虫卵形态、幼虫及成虫、生活史都相似,对它们的研究都是大范围的将其归属一类,统称为肝片吸虫。但随着认识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及各自的特点,存在病原、抗原差异,免疫反应不同、致病性不同、用药及药效也不同。
3.这些病例发病最长时间为10个月、最短为1个月,曾对发病1~3个月患者反复粪检均为阴性,提示人体感染大片形吸虫的病理变化及症状表现,与肝片吸虫引起者相似,更多的是引起“幼虫移行症”。
4.这些患者多来自同一地区,所在地当地居民普遍存在食用凉伴疏菜的饮食习惯,26例患者均有食用水沟边(被牛粪污染)采摘的水芹菜,在患者居住周边散养的牛粪便中查见片形吸虫卵,在水沟里查见椎实螺、并在螺内查见片形吸虫幼虫,在1例患者家养殖的牛肝脏中发现片形吸虫成虫,在患者粪便中查见片形吸虫虫卵,证实该地域为片形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5.大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类,最多见是耳萝卜螺,在此次流行区域查到小土蜗,大片形吸虫囊蚴在高温下较肝片吸虫存活较久,对干燥更为敏感,而宾川是大理州年平均气温最高而降雨量最低的地区,成为大片吸虫感染流行的自然因素。而肝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螺、淡水鱼及虾,明显有别于肝吸虫感染流行的自然因素。
6.三氯苯达唑是一种苯并咪唑类药物,该药可抑制虫体蛋白质合成,使虫体活动减少或死亡、对童虫作用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该药广泛使用在畜牧业中,尚未在临床上使用,这些病例为国内首次使用三氯苯达唑治疗片形吸虫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了患者,成功的控制了这起重大疫情。
7.这次暴发流行的人数多、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但因找到了病原、明确了诊断,且治疗有效,疫情得到及时控制。通过这起疫情的处理,我们应提高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认识,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卫生宣教工作。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