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

2017-6-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选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8(09)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尽管抗菌药物不断发展,但目前CAP医院感染致死的第6位原因,门诊CAP病死率达1%~5%,住院患者达12%,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治疗者则高达40%[1]。对C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作出及时、准确、快速的评估尤为重要,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评分)及肺炎严重指数(PSI),但其涉及多个理化指标且操作不便,尤其后者更为繁琐[2]。因此,快捷、有效的常规理化指标成为临床需求及研究热点。急性感染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炎性介质释放,而炎性介质具有明显的促凝效应,故感染时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3]。D-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作为观察凝血功能的临床常用指标,检测方便快捷、易于操作,而目前涉及这两项指标用于CAP评估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C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选择年1月至年8月本院CAP住院患者,CAP符合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年龄18岁,孕妇,入院时未除外急性血栓事件,长期或急诊已使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等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所有治疗及检测均获得过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数据采集及病例分组: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基础疾病、入院24h内生命体征、血常规、临床化检指标、血浆FIB(凝固法,正常参考值2~4g/L)、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正常参考值0.55mg/L)、C-反应蛋白(CRP,免疫比浊法,正常参考值8mg/L)、血气分析、痰病原学结果、X线胸片,计算PSI。根据PSI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PSI≤50分为Ⅰ级,51~70分为Ⅱ级,71~90分为Ⅲ级,91~分为Ⅳ级,PSI分为Ⅴ级。根据30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或Dunn-Bonferroniposthocmetho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定性资料以率描述,两组及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SI评分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SI评分与CRP、FIB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共纳入例患者,男性例,女性例;年龄(63.4±17.8)岁;30d死亡32例,病死率6.4%。基础疾病:17.6%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5%有支气管扩张,1.4%有间质性肺病,15.7%有糖尿病史,11.0%有肿瘤病史。痰培养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

2.1.1 不同PSI分级患者间临床资料比较(表1):

表1

不同PSI分级各组CAP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FIB、CRP水平比较

PSIⅣ级和Ⅴ级组男性多于女性(均P0.05)。各级别组间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I级别越高,患者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WBC)越高,死亡人数越多。各级别间两两比较年龄差异显著,Ⅳ级和Ⅴ级组WBC显著高于Ⅰ级组,Ⅴ级组死亡例数显著高于Ⅰ~Ⅳ级组(均P0.05)。

2.1.2 不同预后患者间临床资料比较(表2):

表2

不同预后两组CAP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WBC升高,PLT降低,PSI评分升高,PSIⅤ级者所占比例更大(均P0.05),而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D-二聚体、FIB、CRP水平

2.2.1 不同PSI分级患者间比较(表1):

随PSI级别越高,D-二聚体、CRP越高(均P0.01),而FIB无显著变化。Ⅲ级组D-二聚体水平即显著高于Ⅰ级组,Ⅴ级组显著高于Ⅰ~Ⅳ级组(均P0.05)。Ⅳ级组CRP水平显著高于Ⅰ级组,Ⅴ级组显著高于Ⅰ~Ⅲ级组(均P0.05)。

2.2.2 不同预后患者间比较(表3):

表3

不同预后两组CAP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CRP水平比较

死亡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1),而FIB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PSI评分与D-二聚体、CRP和FIB的相关性(图1):

图1

CAP患者PSI评分与D-二聚体、CRP的线性相关分析

PSI评分与D-二聚体、CRP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FIB无相关性(r=-0.,P=0.)。

2.4 年龄与D-二聚体的关系:

老年(≥65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65岁)患者〔mg/L:0.79(1.79)比0.59(0.79),Z=-5.,P0.〕;而两组FIB、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预后预测分析(图2;表4):

表4

各指标预测CAP患者30d死亡的评估价值

图2

PSI评分、D-二聚体、CRP单独或联用对CAP患者30d死亡预估风险的ROC曲线

PSI评分、D-二聚体、CRP单独预测30d死亡风险的价值均较高(均P0.01),PSI联合D-二聚体的评估效能更佳。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标准判断截断值,PSI评分分及D-二聚体2.10mg/L预测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3 讨论

PSI评分是基于病史、理化检查等20个参数的评分体系,常用于评价CAP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文献报道PSIⅠ、Ⅱ、Ⅲ、Ⅳ、Ⅴ级CAP患者的30d病死率分别为0.1%~0.4%、0.6%~0.7%、0.9%~2.8%、4.0%~10.0%、27.0%[5]。本研究也显示,随PSI分级增高,患者病死率增加,PSI能较好地评估预后,预测死亡的AUC达0.。但该评分体系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未包含可能影响预后的某些重要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等;②可能高估年龄及并发症的危害,而低估年轻且既往健康的患者因呼吸衰竭继发的严重危害,继发于肺炎的低氧血症是PSIⅠ~Ⅲ级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常见原因;③PSI评分较为复杂、需要入院后24h的数据方能计算出,不利于床旁快速判断病情,可能导致药物治疗的延误[5]。因此,那些标本易取(如血或尿)、检测方法快捷、在疾病早期阶段出现高浓度、对区别高危患者有所帮助、能及时反映治疗效果的生化指标是临床较为理想的选择。

血浆FIB主要参与凝血过程,其含量较低提示机体有出血倾向,含量较高提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此外,FIB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含量增高可促进血液高凝,容易导致肺炎患者形成血栓,加重病情,不利于预后。有研究发现CAP患者血浆FIB水平增高,且与PSI呈正相关,能提示疾病严重程度[6]。但在本研究中,PSIⅠ~Ⅴ级各组间、死亡组与存活组间FIB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朱惠莉等[7]对肺部感染患者的凝血功能研究结果一致,故FIB对CAP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仍有待商榷。

D-二聚体是FIB经凝血酶水解成纤维蛋白单体,再经过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由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系统被激活。肺部感染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统,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促凝因子,激活凝血及继发纤溶,引起D-二聚体升高,其表达水平可与低度可疑肺栓塞患者相当[8]。严重感染及长期卧床更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重症患者预后恶化,故D-二聚体作为反映高凝状态的良好指标,对预后评估有一定作用[9]。研究提示D-二聚体对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有良好的指示作用[10],且是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11],其作为重症评分的补充也许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病情及预后[12]。但目前致力于D-二聚体对CAP诊疗影响的文献并不多。相关研究发现,需住院治疗的CAP患者中有80.6%存在D-二聚体异常,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存活率有关[13];而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14]。Querol-Ribelles等[15]研究发现,D-二聚体与PS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并且是独立于这些评分系统之外的死亡预测因子,尤其PSIⅣ级和Ⅴ级患者在D-二聚体2mg/L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但PSI联合D-二聚体并不能增加单用PSI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Salluh等[16]指出D-二聚体比临床常用的炎症指标CRP能更好地预测预后,其预测价值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APACHEⅡ评分相当(AUC分别为0.71、0.77、0.73),其应用或许能弥补上述评分系统项目繁冗、不易执行方面的劣势。谢世良和陈永幸[17]研究也发现D-二聚体及CRP水平随CURB-65评分增高而升高,反映CAP病情逐渐严重,D-二聚体与CRP水平存在正相关。

与文献一致的是,本研究中随PSI级别增加,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尤其Ⅴ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且病死率也明显增加,D-二聚体与PSI评分存在正相关,提示D-二聚体能较好地反映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死亡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存活组,以D-二聚体2.10mg/L为截断值,预测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9%。本研究发现PSI评分联合D-二聚体预估死亡风险的AUC可达0.,优于单独使用PSI评分或D-二聚体,提示PSI评分联合D-二聚体更能有效预测患者预后。此外,老年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死亡患者升高尤为明显,提示老年人在感染应激下更容易出现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预后不佳[18,19]。

Snijders等[20]研究指出重症肺炎、30d观察期临床治疗失败、72h内早期改善差的患者,D-二聚体升高更为明显。该研究中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略高于存活组,未见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预测死亡的效能不佳,这与之前提及的其他研究结果不同,考虑可能与该研究中死亡病例数不足(8/)有关。但是该研究发现,D-二聚体0.5mg/L的16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提示低水平D-二聚体的患者临床预后良好,与Chalmers等[21]研究显示D-二聚体0.5mg/L时死亡风险及发生严重并发症如需要机械通气的风险低,患者可安全接受门诊治疗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中D-二聚体0.55mg/L的患者也无死亡病例,提示预后良好。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未能追踪治疗后D-二聚体恢复情况,将来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临床疗效判断的指导意义。后续可对其他凝血指标如活化蛋白C、抗凝血酶原Ⅲ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等在肺炎发展过程的变化进行探索。

4 结论

C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评估CAP死亡的AUC与PSI评分相当,但操作更方便,PSI评分联合D-二聚体可能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D-二聚体0.55mg/L时患者预后良好。

更多精彩尽在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白癜风怎么诊断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ysbj/10379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