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宫内严重贫血,隔着母亲肚皮输血
2019-3-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点击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阿芬夫妇来到了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接诊的医生及其团队仔细询问病史并查阅了她的病历资料后,考虑阿芬极可能是由于稀有血型导致母胎血型不合,进而导致胎儿重度贫血及水肿!当即为她进行稀有血型检测,结果验证了医生的推测:阿芬血清中检测出抗M抗体,为罕见MN血型!正是这种MN血型不合,才导致阿芬反复出现胎儿免疫性水肿!据了解,由父亲所遗传的M抗原,通过胎盘进入到母体血液循环中,在母亲的血清中产生M抗体。而抗M-IgG抗体通过胎盘又可以进入到胎儿的血循环中,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后,破坏了胎儿的红细胞,从而使得胎儿出现贫血、水肿,或出生后出现严重的黄疸,甚至胎死宫内。
能救治阿芬这个胎儿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宫内输血。宫内输血是在实时动态超声引导下,通过宫内输血技术予胎儿输血,从而改善胎儿宫内状态并尽量延长孕周。但宫内输血不同于新生儿输血,操作难度大,且术前需精确计算输血量、输血速度。而术后也需要监测和处理感染、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脐带血肿等可能并发症、判断再次输血时机等问题。
由于阿芬的胎儿已出现重度贫血及全身水肿,进行宫内治疗能否改善胎儿情况还是很难预计,但家长们保胎的决心和对医生的理解、信任,决定尽力救治胎儿!第一次宫内输血时,胎儿血红蛋白仅23g/L,病情危重。由于宫内输血需少量多次进行,阿芬在一个半月内共进行了五次宫内输血,共计为胎儿输入洗涤红细胞ml,其血红蛋白也是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治疗过程中,阿芬胎儿宫内状态逐步好转,胎儿胸腹腔积液、皮肤水肿等逐步吸收并完全吸收!
至孕36周时,阿芬通过剖宫产顺利产下一2.33公斤的女婴,出生时查血红蛋白为95g/L,予以输注红细胞及丙种球蛋白,观察两周后,宝宝情况良好,现已出院!——这是省妇幼保健院首例通过宫内输血救治的重度贫血胎儿。专家建议,在妊娠过程中,如果遭遇反复流产,最好能到专业的机构,请医生先寻找原因并给予处理。
(1)什么是Rh(-)血型?
从年兰茨坦诺发现血型起,人们就一直为探索血型的奥妙而努力。人类的血型共有20多个系统,血型是非常复杂的,分为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等等,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都是属红细胞血型。
Rh血型系统具有临床意义的共分两类:Rh(+)和Rh(-)。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有一种称为D血型抗原时,则称为Rh(+),当缺乏D抗原时为Rh(-)。
(2)Rh血型是如何遗传的?
Rh基因是遗传的基因,具备RhD基因的人,则有D抗原表现为Rh阳性,不具备RhD基因的人,则表现为Rh阴性。当Rh(-)的父母不带有RhD基因,在遗传给子代时,其孩子也不具备Rh(D)基因,即表现为Rh(-),双亲如有一人是Rh(-)时,其子女也有机会为Rh(-)。
Rh(+)或Rh(-)只是血型的不同,都属健康人群,但是对Rh(-)的个人有重要意义。Rh(-)的人生病需要输血时,那么我们临床不能忽视,如果Rh(-)病人第一次输血而当时又没有重视Rh血型的问题,那么他输了Rh(+)的血,第一次可能没有危险,当他第二次、第三次还需要输血,如再输Rh(+)就有危险性,这是为什么?因为第一次输的Rh(+)血,红细胞上有D抗原,进入人体后他的体内就可能会因为免疫而产生抗D抗体,当第二次再输Rh(+)血时,输血红细胞的D抗原和身体已产生的D抗体产生免疫反应,结果就造成溶血。什么叫溶血?通俗的说,就是红细胞膜破裂,红细胞破坏,大量的红细胞破坏,造成生命的危险,那比失血更可怕。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Rh(-)的女性和Rh(+)的男性结婚,如果我们做好计划生育只生一胎就没有危险性,如果第一胎流产或人工流产,那么第二胎就可能有危险性;之所以说可能,因为流产的胎儿有二种可能性;如胎儿是Rh(+),那母亲的血液可能会产生抗D抗体,那第二胎儿还是Rh(+),由于母亲和胎儿的血脉是相通的,母亲血液的D抗体进入胎儿,与胎儿血液的D抗原结合,就产生新生儿溶血病。在许多偏僻的山区或农村,有的妇女曾发生怀几胎都是出生后就死亡的情况,当时常迷信的认为,这妇女是克星,实际上非常有可能就是如上述情况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
如果胎儿的血型是Rh(-),母亲就不会产生抗体,就没有危险性。上述两种原因的溶血,都是因为有抗体而引起的。必须说,并不是Rh(-)第一次用了Rh(+)血后,都会产生抗体,其中有1/3的人可能不产生抗体,所以体内有否抗D抗体是关键。
现在Rh(-)的病人或有流产史的产妇,在用血前先检测有否抗D抗体,才能及时作好产前准备,避免新生儿溶血死亡情况的发生。
本新闻来源南方都市报记者王道斌
图片来自于网络转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