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中医论治
2019-4-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引语
尿路感染是老年患者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但该病症状常不明显,易被我们忽视,同时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常病情较重,易继发多种危重疾病,所以我们需要对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了解。
临床特点
1症状不典型:据统计约70%的老年尿路感染患者无典型的尿路刺激症状,而呈现症状多样化的特点。其首发症状分别以尿路刺激症、发热、腰痛、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等为主要表现,由于无临床上的典型表现,极易忽略而延误诊断,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均患有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因此,老年患者多为复杂性尿路感染。
2病情较为严重: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及局部的抗病能力下降,故一旦发生尿路感染,多数都发展成为肾盂肾炎。且多并发菌血症、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疾病,病死率极高。老年男性患者,大多数合并有前列腺疾患,因而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
3饮水量减少:生理性渴感减退,导致饮水量减少。饮水量减少以及肾小管尿浓缩稀释功能的改变均对其易患尿路感染有一定影响。
4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由于女性患者尿道短,快速排尿后的终末尿液被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污染,当膀胱收缩后,又被吸回引起上行性尿路感染。而老年女性患者绝经期后,激素水平明显衰退,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变,膀胱的黏液层粗糙不平,细菌移行并聚积和黏附在膀胱黏膜上皮引起感染。
中医药治疗
1病因机制:依据尿路感染临床表现,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与脾脏关系密切,病因机制主要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老年患者由于脏腑功能下降,脾肾虚衰,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故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以正虚(脾肾虚衰)为本,以感邪(湿热蕴结下焦)为标,即“正虚邪实”。
2治疗要点:老年患者尿路感染急性期表现多以邪实为主,治疗时不可苦寒、清利太过,以免重伤肾气,邪热一旦解除,即以补益脾肾为法,调补真元。慢性期则以肾虚表现为主,但多有余邪稽留,治疗时不可一味进补,以免碍邪,须佐以祛邪之品,标本兼顾。本病病程较长,故须注意守方治疗,得效后坚持服药约半年,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调理整体功能状况,配合清热、化湿、通淋、止血等治疗,方能标本兼顾,取得满意的疗效。
(1)急性发作阶段:此期多为急性尿路感染初期和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期。治疗以清热利湿通淋方为主方(萹蓄、瞿麦、苦参、紫花地丁、鱼腥草、灯心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车前草、蒲公英)。合心火下移者,加导赤散;见有血尿者,加大、小蓟,白茅根,侧柏叶,蒲黄炭;湿邪偏重者,加薏苡仁,白蔻仁,茯苓;伴见寒热往来者,为邪犯少阳,酌加小柴胡汤;兼有砂石者,酌加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等。
(2)非急性发作阶段:此阶段多为慢性感染与急性泌尿系感染症状缓解但尚未完全康复时。应以补益为主,祛邪为辅,以防止余邪未尽。偏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偏肾阳虚者可选金匮肾气丸,气虚下陷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酌加通淋之剂。脾胃虚弱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味。此期滋补亦不宜太过,以免伤脾碍胃,积热生湿,导致病情反复。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均存在阴虚内热之象,故在各阶段治疗中皆可加用地骨皮、银柴胡、白茅根这3味药,能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地骨皮性味甘寒,入肺、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银柴胡性味甘苦凉,入肝、胃经,功能清热凉血。白茅根性味甘寒,入肺、肾、膀胱经,功能清热利尿,凉血止血。3药合用,虚热可退,阴津不伤,实为治疗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必用药。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于敏,卢建军,李伟惠《老年患者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由湖南经典与临床工作室创作编辑。尊重劳动与知识,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专业的团队,强大的技术能力,以弘扬国粹、发展经典、推广中医为己任,服广大患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