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腹腔镜手术

2016-1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打孔注意事项:

没有任何一种打孔的方式是万能的。也没有哪一种是教科书指定的。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

其中几个因素请考虑进去

1.脐内侧皱襞,有些人很肥厚,像一道围墙,会阻挡你的戳卡和视线。

2.膀胱。年龄大的患者要注意前列腺导致的膀胱排空障碍,耻骨上缘的戳孔可能损伤膀胱。另外,太低了左手操作活动受限,故建议不宜太低,在阴毛上缘即可。

3.腹壁下血管。注意下腹壁下血管的体表投影,如果戳孔正巧扎在上面,术后的血肿也是够受的,而且很隐蔽,不宜发现。

4.患者年龄。年轻患者尽量把戳孔往下移,尽量不要在脐部以上(尽管那样也很方便)。原则上我会考虑到穿上内裤看不到戳孔为好。

病人选择:

原则上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右下腹痛不能确诊而有手术探查指征、确诊为慢性阑尾炎,能够耐受麻醉,患者有腹腔镜手术意愿的即为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大致为不能耐受气腹、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可能存在严重粘连、腹痛时间长已经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腹膜后位阑尾、阑尾根部坏疽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禁忌并非全部是绝对禁忌,随着个人腹腔镜手术技巧的提高,如粘连、根部穿孔、后位阑尾乃至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瘤等均可以腹腔镜下处理。但作为初学者,建议尽量选择诊断较为明确,腹痛不超过24小时,没有局部乃至全腹腹膜炎体征,年龄较轻,身材偏瘦,可以良好勾通的病人。换言之,尽量选择急性单纯性或者早期化脓性阑尾炎的病人。另外,良好的术前勾通、可以随时求助的上级医生或医疗团队也是不可或缺的。

麻醉选择:通常选择全身麻醉,有同仁认为可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这样可以降低麻醉费用。但根据本人与麻醉师同事交流的意见,认为腰硬联合时患者清醒,如气腹时间稍长易给患者带来较强的不适感,故不是很为推荐。

术前准备:禁食禁水,排空膀胱,建议术前留置导尿,以免戳孔时损伤膀胱。通常不需要备皮。另外务请护士注意术前留置针应打在右手,与LC相反,打在左手易妨碍主刀操作。

器械及人员准备:全套腹腔镜器械,本人通常使用0°或30°镜(小镜头),镜头转换器,5mmtrocar两个,10mmtrocar一个。腹腔镜操作钳、剪刀、吸引器,持针器,可吸收缝线。主刀及助手各一名,洗手及巡回护士各一名。(选择小镜头的原因在于方便视角转换,取标本可在直视下进行,如果没有小镜头及镜头转换器,那就把一个5mm的trocar换成10mm的)

可选器械:推结器、套扎器、超声刀、钛夹、可吸收夹、hemlock、endoGIA等。

手术步骤:患者麻醉达成后,取平卧位,手区域消毒铺巾,安装调试腹腔镜器械,主刀立于患者左侧,助手位于主刀对面,洗手护士位于主刀左侧。主视野位于主刀斜对面,放置于患者右足侧。(如下图,用画图板做的,见笑……)

首先建立气腹,通常使用Veress针建立气腹,对于疑有腹部粘连的情况或者Veress针未能建立气腹者可使用Hasson法建立气腹。选点通常选在脐下,脐上方也可以,依个人操作习惯而定。

建立气腹后置入10mmtrocar,充气,保持气腹压力在12mmHg。置入腹腔镜探查,如用小镜头当加转换器。检查腹腔内有无肠管系膜出血、肠管损伤,探查上腹部有无明显异常,探查下腹部情况,如估计腹腔镜不能处理应立即中转开腹,如无明显异常可继续戳孔,第二操作点可选在耻骨联合平面与腹正中线交点,第三操作点因人而异,麦氏点或者反麦氏点均可。本人习惯用麦氏点上方约2到3cm处,因此处距阑尾稍远,可以与第二操作点形成交叉火力,便于操作,如需放置引流管位置自然,不必另外戳孔。第二操作点也可用于放置引流管,但如引流右侧结肠旁沟则引流管位置不够自然,容易打折影响引流效果。

第二操作点戳孔时助手应换位至主刀右侧(如留置针打在左手此时易影响操作),协助扶镜,第三操作点戳孔完成后巡回护士调整患者体位为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以便充分暴露右侧回盲部。第二操作孔置入分离钳,第三操作孔置入吸引器。协助助手将镜头调节至合适位置。如第三操作点选在反麦氏点,助手站位主刀左侧也可以。

如右下腹、盆腔存在脓液,可使用吸引器将之吸出,注意吸引器不可一直开放吸引否则气腹压力将会不足,影响操作。用分离钳协助吸引器推开右下腹的肠管,暴露阑尾,绝对不可用分离钳钳夹肠管,如存在粘连,可用吸引器轻推,多能将粘连分开,同时可吸除影响操作的渗液。找到阑尾后左手分离钳夹住阑尾头部提起,右手分离处理阑尾系膜。如无超声刀,建议分出阑尾动脉并结扎一道,远端离断,如有超声刀可直接用超声刀离断阑尾系膜,注意刀头不可接触肠壁。万一遇到阑尾动脉出血,可以用细的可吸收线缝扎一针止血并打结,此操作对初学者而言通常较难,因为即使是LC手术也很少用到镜下缝合,建议可在平时使用腹腔镜练习装置模拟镜下缝合以及双手配合打结。或者一手分离钳轻轻夹闭出血点,另一手上钛夹夹闭即可(如使用小镜头钛夹可自脐下戳孔进入,镜头换至第三操作孔)。再次确认阑尾已分离至根部,即可准备离断阑尾。

离断阑尾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hemlock夹、endoGIA、可吸收夹,省钱的话可用可吸收线结扎,也可以结扎后再作荷包缝合(通常不用)。建议远端阑尾也结扎一道,以免切除后阑尾脓液四溅造成污染。本人习惯用2-0可吸收缝线在根部结扎两次,远端结扎一道。结扎可使用推结器在体外打结,也可做路德结(也有叫渔夫结)用套扎器套住阑尾,将结推紧。结扎确切后,用剪刀、超声刀或者电刀离断阑尾。阑尾根部可用电刀或超声刀烧灼以代替传统的三棒消毒,如遇到阑尾根部坏疸穿孔,可考虑中转开腹,或者视情况行荷包缝合。

如阑尾不粗,可将镜头换位于第二或第三操作孔(如是大镜头则需两个10mmtrocar但可不用镜头换位)。直视下用分离钳将阑尾完全拖入trocar,连trocar带阑尾一起取出。如阑尾过粗,也可做取物袋放入腹腔,将阑尾置于袋中取出,需要注意取物袋万不可受到污染,否则可导致戳孔感染,将阑尾放入取物袋也比较考验初学者双手镜下配合,但此操作通常LC手术也经常用到,故对于能熟练操作LC者并不成问题。

关腹前应再次检查腹腔,注意回盲部结扎是否松脱,有无活动性出血及损伤,腹腔有无残余脓液,必要时应放置引流于右侧结肠旁沟,通常可选用14号导尿管作为引流管,如第三操作孔位于右下腹可不用另外戳孔,方法类似于LC放置引流,用分离钳自第一操作孔与第三操作孔trocar在腹腔内会师(镜头移至第二操作孔观察),将引流管引入腹腔,调节位置,皮肤固定。

退出镜头后将腹腔内气体吸出,10mmtrocar孔处应缝合腹膜或肌鞘,视情况皮下缝合一针或两针,5mmtrocar孔通常无须缝合,如有出血可缝合一针,并用腔镜敷贴拉紧即可。

术后处理:术后抗生素通常使用不超过24小时,次日即可进流汁,拔除尿管,48小时可改为软食或半流。通常72小时可出院。如阑尾根部坏疽穿孔、阑尾炎症重、术后持续高热等伴有全身感染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可延长,进食和出院时间可推迟。术后建议复查血常规,生化,D-二聚体,留置引流管者在引流通畅、引流量不多、复查B超未见腹腔积液或局部脓肿形成的情况下可拔除。术后并发症处理同一般阑尾炎及通常腹腔镜手术。

下面附上本人的录像截屏

为了简单,选取了慢性阑尾炎的病例,患者,女性,15Y,主诉反复右下腹痛,行阑尾造影检查提示“慢性阑尾炎”,其余术前检查均未见异常,家属要求行腹腔镜手术。

建立第二戳孔,注意要在直视下进行操作,避免刺伤肠管(当时视野没有调整好,所以周围有黑色的暗区)

此处为第三戳孔(选点位置为右侧麦氏点略偏上方,图中已可见到阑尾)

调整体位,更好的暴露阑尾

提起阑尾,阑尾系膜及阑尾动脉清晰可见

超声刀离断后

可吸收线结扎阑尾根部

体外打结

推结器将结推紧(为免广告嫌疑,涂黑了商标……)

双重结扎(其实这里有个失误:本意是为了使两个结不要打在一起,结果使双重结扎的两个结之间空隙过大,留的组织过多,如为急性阑尾炎近根部炎症明显,容易出现阑尾残株炎,好在是慢性阑尾炎,请大家注意避免我犯的错误……)

离断阑尾后烧灼残端

将阑尾放入取物袋

此处镜头在第二操作孔,在脐下主操作孔将取物袋拖出。

关腹,结束。

A:没有任何一种打孔的方式是万能的。也没有哪一种是教科书指定的。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

B:注意trocar不要太低,有时会损伤输精管和精索,造成睾丸缺血坏死。切记!

A:耻骨联合上穿刺不会损伤膀胱吗?

B:膀胱在排空状态下上缘不会超过耻骨联合。

A:如果穿孔接近阑尾根部,腹腔镜下怎么处理比较好?

B:如穿孔接近阑尾根部,我的做法是腔镜下阑尾根部作8字缝扎,外予荷包缝合,不行就直接中转开腹。

C:前几天刚做了个根部穿孔的,我直接开腹了。因为以前试过腹腔镜下缝合,后来出现了阑尾残端漏粪,处理起来很麻烦。个人觉得为病人和自己着想遇到根部穿孔的开腹风险小点。

D:首先真正的阑尾根部穿孔或者穿孔已经累及回盲部的情况非常少,很多所谓的根部穿孔只是接近根部穿孔,细心分离还是能分离到安全完整的根部的。其次如果是真正的根部穿孔,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腔镜能力,病人的情况来选择是否改为开腹手术,毕竟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zz/10376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