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感染的引流原则
2017-10-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睐外科杂志年11月第8卷第6期
黎沾良
解放军医院()
.
[关键词]腹腔感染;引流
[中图分类号]R61﹢9.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6——01
“哪里有脓,就引流哪里”这一千年古训,至今仍是不可动摇的外科处理原则。对于腹腔感染,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腹腔是人体最大的潜在腔隙,腹膜的表面积(1.7~2.2㎡)与体表面祝相差无几,又与人体最大的细菌库—消化道为邻。这一抵御细菌入侵的屏障一旦溃决,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腹腔感染的处理中,引流占有特殊的位置,是每一位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什么时候要安置治疗性腹腔引流
并非腹腔感染时都需建立引流。对于大多数腹膜炎,无论是弥漫性还是局限性,在手术处理了感染病灶、消除了污染来源、清洗干净之后,无需放置引流物。由于腹腔范围很大,加上晒管、网膜的阻隔和粘着,在弥漫性腹膜炎时无论放置多少引流物,都无法有效引流整个腹腔。因此,腹腔感染时建立引流的适应证只局限在下列情况:①腹腔脓肿或感染性包裹积液;②消化道持续有渗漏;③原发感染灶无法彻底清除,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④局部严重污染,预计很可能形成脓肿,如粪性腹膜炎。
如何建立有效的引滤
首先,要选择最便捷、创伤最小的引流方式。与腹腔隔绝又有便捷入路的脓肿或感染性积液,尽量选择腹膜外径路,如膈下脓肿、盆腔脓肿。在准确定位、能可靠地避开空腔脏器的前提下,尽量选用B超或CT引导下的穿刺置管引流。这种引流方法刨伤性小。如果掌握得当,同样可以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倒如应用同轴导管技术。即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退针后顺导丝用扩张导管扩大通道后可最终置入口径为0.4~0.6cm的引流管,必要时另行穿刺置入冲洗导管,完全可以达到手术引流的技果。但若脓肿中有较多坏死脱落组织,或存在多个互相分割的脓腔,例如胰周脓肿或多发性肠间隙脓肿,则应手术清创后置管引流。局限性腹腔/腹膜后严重感染(如胰腺坏死感染)又无法做到彻底清创时,敞开伤口的盆式引流也是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更大范围的腹腔严重感染,包括无法彻底清创、无法消除感染源和因病情过重无法完成确定性治疔(如修补破裂的十二指肠)时,甚至可以利用尼龙搭扣或拉锁暂时关闭腹腔(etappenlavage),以便有计划地分期清创、引流[WorldJSurg,,14:—]。
要根据感染部位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引流物。烟卷引流只能依靠毛细臂作用引流出稀薄的液体,一般不适用于治疔性引流,除非是利用其体积创造出一个宽畅的引流口而临时(3d左右)使用。乳胶管能长时间起作用,必要时可以多根甚至成排放置。继续有较多渗出或消化道渗漏的感染腔隙,宜放置双套管低负压吸引。最好选用内套管能够取出的双套管,便随时清除堵塞内套管口的坏死组织或脓栓。当内容物粘稠或夹有渣滓时,还应加放一根细导管到双套管的尖端附近,滴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引流。用抗生紊溶液灌注作用不大,研究表明这无助于清除脓肿壁组织中的细菌,反而容易诱导出高度耐药的菌株。近年开发的高负压(一6O~-80kPa)封闭引流技术(VSD)已开始进入腹部外科临床。这种前端为聚乙烯醇泡沫海绵、通过多侧孔硅塑导管引出体外并妥为密封的装置,在负压下能发挥极佳的引流效果,尤其适用于渗出多和存在消化遭渗漏时,能促进瘙口自行关闭,颇有推广价值。
特殊情况的引流问题
1腹膜后严重感染时,由于该间隙内组织疏松,感染易于扩散,有人将其称为“后腹膜炎”(retropertIonIt)。此种情况见于重症胰腺炎、十二指肠腹膜后穿孔及腹部火器伤,由于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多,单纯置管引流效果不好.必须尽可能彻底地清创,再放置可靠、有效的引流。
2原发性腹膜炎过去认为是由革兰氏阳性菌球菌引起,一般不考虑引流。现已查明,“革兰氏阴性菌肠道杆菌引起的原发性腹膜炎并不少见,有些还是混合性感染。有选择地引流或抽出感染性腹水(1~2日1次,每次~ml有利于减少毒紊吸收和炎症刺激,对儿童或肝硬化病人都有一定适用范围。
3对于所谓“第三型腹膜炎”,即重症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病人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腹膜炎表现,但腹腔内并无化脓性病灶,或只有少量散在的血清性液体积聚,处理主要是采取全身性支持、调理,因引流并无益处,反会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不宜考虑。
广州市凌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公司总机:-
公司传真:-
订货-
公司网址: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中成药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