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类风湿关

202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芍药甘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芍药甘草汤进行活性成分的收集和筛选,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CMSP数据库中查找活性成分对应的人类靶蛋白;在Drugbank和TherapeuticTargetDatabase数据库中获取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得到芍药甘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靶点,依据STRING数据库得到关键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ImageGP平台制作富集结果气泡图;相关结果采用Cytoscape3.7.2进行可视化研究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芍药甘草汤中种活性成分,对应个潜在靶点,其中涉及类风湿关节炎靶点68个。药物-成分-关键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显示山柰酚、槲皮素、柚皮素、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等是芍药甘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成分,前列腺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一氧化氮合酶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等是该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与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28个,与细胞组成相关的条目2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13个。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40条通路相关,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了芍药甘草汤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节特点,初步揭示了芍药甘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异常增殖、血管翳生成、软骨及骨破坏为病理特征,患者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抑郁症等[1]。该病发病率、致残率高,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发病率为0.42%[2]。目前治疗RA的药物主要包括改善病情类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新型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生物制剂价格昂贵,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治疗。

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营卫不固,导致外感六淫而发病[3]。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芍药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为治疗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所设。方中白芍酸苦性寒,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等功效,可除血痹,通顺血脉;甘草甘平,健脾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相合酸甘化阴,滋阴养血,缓急止痛,临床上多应用于神经-肌肉系统、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4]。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芍药甘草汤具有治疗RA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5-6]。

网络药理学是建立在网络数据库检索、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及计算机虚拟计算基础上的生物信息网络构建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策略和技术[7-8]。其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展示药物、靶点、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系统地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与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及辨证论治、系统调控的思想相吻合,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预测以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索。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芍药甘草汤治疗RA的主要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zz/10383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