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汇总阑尾切除术中的失误及处理心得

2021-3-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读

阑尾炎为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患,医院中居急腹症之首位。阑尾切除术亦几乎为每一个外科医师所熟知,医院均普遍施行该手术。然而,阑尾切除术的失误情况却时有发生,现就临床工作中较常见之失误情况加以讨论。

01术后腹腔内出血

阑尾切除术中,如未将阑尾系膜之血管结扎牢靠,术后可发生相当严重的腹腔内出血。

一、原因

常见者有下列几种情况:

严重的急性阑尾炎时,系膜因炎性水肿而肥厚,结扎系膜血管时容易将脆弱之水肿组织勒断,致血管结扎不牢;或钳夹时就将系膜夹碎,结扎时未将血管扎牢。

钳夹系膜之血管钳发生松脱,血管回缩,再次钳夹、结扎时,又未将血管夹住、扎牢。

结扎系膜时,术者应在血管钳下逐渐将结扎线收紧,助手亦应将血管钳逐渐放松;如助手放钳过快,致血管回缩而未被扎牢。血管断端因受血管钳之挤压而暂时不出血,术后管腔又逐渐张开而出血。

阑尾切除术中,阑尾动脉之分支未被结扎,患者可因血压偏低而不出血,术后当血压回升后又再度出血。

结扎不牢靠,致结扎线松脱出血。

因炎症腐蚀或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或质地较硬,压迫附近组织和血管造成出血。此种出血之发生率极低,出血量亦少。

阑尾静脉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多能自止。阑尾动脉出血,出血量可多达毫升以上。多发生于术后12小时以内,以4小时~8小时居多。因炎症腐蚀或引流管压迫所致的继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数日或更长的时间。急性失血可出现头晕、心慌、口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部压痛及肌紧张,出血多者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之血液。

二、处理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如出血量少,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血压、脉搏平稳,血色素下降不明显,可采用保守治疗。肌肉注射止血剂,局部放置冰袋,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出血量较大之患者,应即时输血,清除积血,找到出血之阑尾动脉,给予缝扎或双重结扎。腹腔放置引流。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腹腔和切口感染。

出血量虽不多,但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应切开引流。术后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预防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只要注意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游离阑尾系膜时,应用两把血管钳夹住后从中剪断,系膜残端用丝线缝扎或双重结扎。扎线应松紧适度,切勿留作牵拉,保留的线头不宜过短,以免滑脱。收紧扎线时,助手应逐渐松钳,不能突然放开,以免部分系膜及阑尾动脉回缩滑脱。

如系膜因炎性水肿而变脆或脂肪肥厚,应分次切断缝扎。缝线收紧结扎时切勿过分用力牵拉,避免勒断系膜致阑尾动脉结扎不牢。

关腹前应仔细检查阑尾系膜及游离创面有否出血、结扎线是否牢靠。

腹腔脓肿02

一、原因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之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术中虽已清洗腹腔,但未放置引流或引流不畅。

阑尾发炎较剧,周围之炎性坏死组织清除不完全,又未行有效之腹腔引流。

阑尾根部及盲肠壁炎症坏死较严重,不仅不能荷包包埋,且残端之缝扎均不易牢靠,虽放置引流,术后形成粪瘘而堵塞引流物,引起腹腔脓肿。

阑尾切除之剥离面出血,血肿感染引起腹腔脓肿。

脓肿之好发部位为回盲部或右髂凹,其次为盆腔脓肿。临床表现为术后体温持续不退,甚至继续升高、腹痛、腹胀并伴有中毒症状。体检可发现右下腹有压痛和肌紧张,有时可扪及一个不能移动并有触痛之浸润性肿块,白细胞显著增高。盆腔脓肿多为回官部或骼凹脓肿蔓延所致,除具上述化脓性感染之表现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和直肠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和腹胀、腹泻,粘液便并有里急后重感。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前壁灼热、丰满、有触痛及波动感,直肠镜下就波动部位作穿刺抽吸,抽出脓液即可确定诊断。

二、处理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一旦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术后给予抗感染和支持疗法。盆腔脓肿可沿穿刺针切开直肠前壁,放置蕈状引流管。术后处理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

三、预防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的形成,因与手术处理失误有关,且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应着重加以预防。

急性阑尾炎穿孔所致之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术中吸净脓液、切除阑尾后,应常规冲洗腹腔,右骼凹(必要时连同盆腔)放置引流管,术后应给药控制感染。

阑尾炎症较重,周围之炎性坏死组织清除不完全时,右髂凹应放置引流管,术后给药以控制感染。

阑尾根部及育肠壁炎症坏死严重,残端结扎不牢靠,有形成粪痿之可能时,除腹腔应放置引流管外,最好将回盲部外置,待炎症消退后再放回腹腔。

阑尾切除之剥离面出血,应充分止血后再行关腹。

03阑尾残株炎

阑尾残株炎系指已行阑尾切除之患者,由于阑尾根部留得过长,术后再次发炎。

此症与手术处理失误有明显关系,临床虽不多见,但由于该类患者曾作过阑尾切除术,因此常常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误诊,甚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严重后果。

一、原因

本症主要是施术者未看清阑尾根部即贸然施行阑尾切除,常见原因有:

多次反复发作之慢性阑尾炎,由于炎症粘连,纤维组织增生,使阑尾根部粘附于盲肠壁上;或因反复的炎症刺激,使阑尾根部与盲肠壁间形成一纤维膜将根部覆盖,致使手术时不能辨明阑尾根部与盲肠相接处;

患者过度肥胖,阑尾根部被脂肪垂所遮盖;

回盲皱鞭的解剖异常,使部分阑尾根部被其遮盖;

局部炎症、水肿严重,解剖关系不易辨别;

手术野显露不清,有时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偶可见阑尾坠入疝囊,因内环口嵌顿,阑尾常有轻度充血、水肿、术者便“顺手牵羊”切除阑尾;因其根部与盲肠相接处看不清而失误。此种情况也可发生于上腹部手术而兼行阑尾切除者。

二、处理

阑尾残株炎的处理易于诊断,凡有阑尾切除之病史,术后再发“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就应考虑本症之可能,视其病情轻重而作相应处理。如病情较轻,可用抗炎治疗待其缓解后,于静止期行钡剂灌肠检查获得确诊后,方可施行手术治疗,其处理原则同单纯性阑尾炎。如病情较重,伴有腹膜炎体征者,应及时探查,视其局部病变程度(如坏疽、穿孔、炎症波及盲肠等)而作相应处理。

例:男性,30岁,3年前曾医院行阑尾切除。术后半年即出现右下腹疼痛,经消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以后经常反复发作,并时有恶心、呕吐,多次住院均诊断为“肠粘连”,经治疗后好转。患者亦因此而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已病休一年余。后因疼痛加剧而再次入院,检查见原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右下腹有固定压痛;诊断为“肠粘连”,经消炎、对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回盲部肠祥间、回肠与壁层腹膜之间均有片状粘连,分离粘连后即发现2厘米长之阑尾残株,表面轻度充血、水肿,行残株切除后治愈出院。然因保护性医疗不善,病人得知二次切除阑尾医院发生了较长时间的纠纷。故对残株炎应有足够认识并引以为戒。

三、预防

阑尾切除术时务必辨明根部位置后,方可切除阑尾;残端不宜超过0.5厘米,然后行荷包埋藏;

遇阑尾根部与盲肠有严重粘连或为回盲皱鞭所遮盖时,应小心分离至根部时再行切除;

遇过度肥胖之患者,阑尾系膜及脂肪垂均过于肥厚,有时仅能见到一段阑尾之肌性管壁,根部为脂肪垂所遮盖。此时,应从尖端细心地分离至根部方可切除;

术野应显露良好,对右侧腹股沟疝行修补术时,切勿贸然切除阑尾。一则因切口类别不同,容易污染创口;二则因盲肠不易拉出,难以辨明根部位置。如阑尾炎症显著非切除不可时,亦应妥善保护创口并看清楚根部位置后,方可切除。

综上所述,辨明阑尾根部的正确位置,是避免残端留得过长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辨明其正确位置呢?一般说来,尽管阑尾的解剖位置变化多端,但其根部和盲肠连接的部位颇为恒定,通常均在盲肠的后内侧,位于三条纵形结肠带的汇合处。只要找到此汇合处,就能辨明根部的正确位置。

相关阅读:经验汇总

阑尾切除术中的失误及处理心得(上)

作者

医院杨朝良

责任编辑

Zel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zz/10383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