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重症监护病房的ldquo菌库r
2021-7-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话题:
小王护士最近很是纳闷,科里最近由ICU转入的几位患者,怎么都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呢?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MRSA,简直是应有尽有了。从患者们之前的化验来看,这些都是在ICU被感染的呢。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小护士,小王不禁对ICU产生了恐慌感,难道ICU真的像科里姐姐们戏称的那样,是个大“菌库”吗?听说有的ICU的医护人员都带有定植菌呢,啊啊,好可怕啊。
思考:
ICU真的是个大“菌库”吗?
随着重症监护室(ICU)的构建与完善,大幅度提高了各类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与临床治疗效果,在危重患者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抵抗力都比较低,住院和卧床的时间相对较长,且经常需要进行一些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容易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对患者最终临床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加患者的医疗成本,严重者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院内医院内部发生的感染,如医院内获得并感染,或者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患者入院前或者入院时机体内已经存在的感染。
1
重症监护室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区域,而引起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外在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患者自身的因素
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与护理的重要场所,ICU中大部分病人的免疫防御能力都比较低,非常易受到感染。由于大部分危重患者都需要长期卧床,患者的免疫机能会随着卧床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屏障功能逐步衰竭,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不断降低,受到感染的机率也就越高。因此,危重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情程度、侵入操作以及年龄均是引发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2外在方面的危险因素
(1)环境。ICU病房的设计与布局不科学、不合理,病区内部环境不符合相关的标准,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其中呼吸道部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尿道与伤口等部分的感染率;患者数量比较集中,且伴有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比较多时,患者感染的数量明显增多于患者少时;痰培养结果多数显示为鲍曼不动杆菌、假单丝酵母菌、葡萄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尿路感染多由单一细菌引起,其中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感染率。
(2)各类侵入性护理操作,任何一项侵入性的护理操作,都可能会引起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如构建人工气道,导致患者的上呼吸道的屏障失去原有的作用,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在重症监护室的院内感染中,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比例略低于肺部感染,在感染率和总感染比例中排名在第二位,患者尿管置留的时间越长,患者发生感染几率就越高,另外,动脉插管、中心静脉及外周静脉置管等操作,都可能会对患者的防御屏障造成破坏,给各种病原微生物创造侵入路径与繁殖基地,引起菌血症[3]。
(3)医护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低和消毒隔离机制未得到落实,对于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护理人员的手部是是院内感染中最主要的一项传播途径,另外,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较低、ICU病房工作量大以及无菌操作未执行到位等均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4)药物因素重症监护室对抗生素进行不合理的应用,导致患者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机体内部的正常菌群失衡,容易引起第二次重感染。
1
对重症监护室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后,针对各类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加强重症监护室的环境管理
(1)对ICU患者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将感染者与非感染患者分离,如果遇到特殊感染者,应立即将患者单独安置,在对重症患者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免发生交叉性感染;各床位使用的听诊器、监护仪以及呼吸器等工具,不得与其他床位进行交叉使用;重症病房应该每天开窗通风30~60min,每月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和熏蒸消毒1次;每天定时对病房内的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消毒溶液及各类仪器管道进行严格的微生物监测。
(2)于对于出入ICU病房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对ICU患者探视人数与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尽量让探视人员在非治疗时间探视,探视前让家属进行洗手消毒,并穿上探视服、鞋套或者更鞋之后才能进入,患者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
(3)患有感染性疾病所有人员均不得进入ICU工作。
2全面落实消毒隔离方面的制度
(1)构建健全的院内感染控制机制,全方位提高护理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医院重症监护室应针对自身情况制定重症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与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并且建立专业的院内感染控制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护理人员负责各类监控感染任务。此外,医院可安排两名经验丰富的院感监督员,监督小组开展工作。对各级层人员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定期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全科人员组织起来,开展讨论,进行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
(2)院内感染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播途径就是接触性传播,其中手部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科学洗手也是控制院内感染工作中一项非常简单,且有效的方式,医院应该要求护理人员和患者均学会六步洗手法,并在各个床位上配备一瓶免洗手消毒液。医护人员必须同心协力,切实地落实手卫生,规范洗手的规则和方法,并且互相监督,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医院感染的目的。
(3)严格落实科室的废物管理规范,相关人员在使用了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后,应该立即将其毁形、分类及进行消毒处理,并把这些物品放到黄色医疗废物区,让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处理。
(4)工勤人员因为自身并不直接参与到具体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因此容易成为院内感染预防工作当中容易遭到忽视的环节。医院应当从工勤人员文化水平出发,为其组织相应的培训内容。
3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
(1)呼吸道部分是ICU患者最容易发生感染的位置,由于危重患者多数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因此,如果患者出现其他的感染性疾病,会增加患者呼吸道内部的分泌物,导致患者气道清理功能下降,就需加强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例如每天对患者口腔进行2次护理,将气管插管拔出或患者出现呕吐症状后,立即对其口腔实施护理;吸痰时,护理人员应用按照无菌操作的标准进行,动作保持轻柔,避免力道不合适损伤到患者上呼吸道黏膜;对部分需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需加强人工气道和呼吸机方面的管理,呼吸机的管道均使用一次性无菌管道,且定期进行更换。
(2)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该严格依据无菌流程进行,置管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使患者的置管处皮肤始终处于无菌的状态,再使用安尔碘消毒液彻底消毒,直到消毒面完全干燥后,再采用3M透明敷贴将其覆盖,确保每天定时将其更换。
(3)尽量避免各种侵入性的护理操作,患者进行留置导管时,应该确保病情能够允许,并且越早拔除越好,以此降低插管时间与患者的感染机会;侵入操作时应该确保规范,以免造成机械性损伤。
4对抗生素进行合理的使用
严格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对各类抗生素进行合理的运用,医护人员在怀疑患者已经被感染时,应马上采集其痰、尿、血及引流液等样本,送到相关科室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以采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1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医院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达到降低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的目的。
(木棉)
参考文献:
黄海燕,朱春菊,等.新生儿ICU院内感染因素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13(4):-
林乐丹,孙素珍,等.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综合护理措施对预后的影响.医院感染学杂志,,27(12):-
李健,华玲玲,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展家庭病房的实践与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34(33):-
精彩内容推荐:
重症监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监控
ICU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ICU医护人员佩戴的胸牌(身份识别徽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来源?
环境感染预防措施
WHO提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29项建议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hulizix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