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家属把尿袋接到腹腔引流管上,又是错在
202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50621/4642899.html导语
患者家属错接了管道,
算不算护理不良事件?
如何应对处理?
临床案例
患者,男,63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腔大量渗出。
16:00在硬外麻醉下急行腹腔探查、阑尾切除术,术中顺利,安返病房。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尿管。
术日晚约22时患者家属告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
检查发现患者的尿袋接到了腹腔引流管上,腹腔引流袋接到了尿管上,经询问,患者家属说是患者下床活动后,造成尿袋及引流袋脱落,遂自己去接,谁知把两个管道接错了!
临床资料:术后8小时患者腹硬,无发热,引流淡红色液体约毫升。
现在该怎么处理?
解读点评
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导致引流管脱落,情急之下,患者家属立即接上,却把两个管道给接反了。
这种事情,虽然是错在患者家属,但细想之下当班护士是否做好术后宣教,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床护士有无指导、有无检查管道的通畅、连接的紧密?
两个引流袋同时脱出,护士的管道固定工作是否到位?
案例中虽未提及,但护理工作中仍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术后患者意外脱管,该案例属于护理不良事件,要进行临床处理及报告管理。
案例分析
患者术后8小时,出现接错管事件,事后,
要先给予临床评估:评估患者腹痛查体的体征,有无发热,查看患者手术具体情况,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腹部通气、肠蠕动恢复等。
尿袋、腹腔引流袋接错,且时间较短,就被临床医护人员发现,应及时纠正,并上报处置,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引流袋里的尿液倒流回腹腔的可能性小,即使流进了最大可能就是腹腔感染,而患者本身就属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下有腹腔引流管,纠正后,继续引流,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引流管引流物的量、性质、颜色等,必要时对症处理。
临床应对
临床应对分六步走:
1.纠正
医护人员发现出错后,立即重新更换尿袋、引流袋,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先消毒引流管口后再连接引流袋,防范继发逆行感染。
2.抗炎
术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引流
a、保持引流管通畅,进行有效引流。
b、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固定方法:用高举平台法将引流管固定于皮肤上。为防止皮肤破损,或对各类胶布过敏者,可在固定处,外敷透明皮肤膜,保护皮肤,再将引流管固定于透明膜上,更有利于管路的稳固。防止病人在变换体位时压迫、扭曲或因牵拉引流管而脱出。另外,还可避免或减少因引流管的牵拉而引起疼痛。
c、保持引流通畅,若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到腹胀、伴发热,应检查引流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是否脱落。
d、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
e、留置尿管的护理重点是保持尿管固定,预防逆行感染。尽量保持密闭状态。患者卧床时,用别针将尿袋固定于床旁;活动时,将尿袋固定患者外裤,并保持尿袋低于膀胱,防止尿液反流。
4.宣教
a、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这一点,也是需要患者及家属知晓并引起注意。
b、将接于引流管上的各种引流装置挂于易看见、不影响病人翻身的位置。
c、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放置引流管的目的、重要性,强化医疗安全意识,防止患者及麻醉未清醒患者将引流管拔除。并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翻身或活动时一定要先保持引流管的有效活动距离再进行翻身和其他活动。
d、做好管路标识,患者术毕回病房后,患者/家属应了解有无导管,是什么管路,如有数根,与医生进行确认,根据作用和名称做上相应的标记,置管日期,以免出差错,并接上合适的引流装置,如引流袋、负压吸引器等
标记方法:在管路尾端黏贴白色胶布,注明置管日期、管路名称、置管深度。如果管路没有刻度,可在距离引流口10CM处,黏贴白色胶布,以胶布上缘表示置管深度。
5.换药
根据刀口及引流管根部敷料渗出情况,决定刀口换药次数,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有无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6.观察
a、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气味及有无残渣等,患者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淡红色液体约毫升,临床护理上要继续进行观察,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量及形状的变化,以判断病人病情发展趋势。
b、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肤损伤等情况。
c、疼痛观察:引起病人引流口处疼痛常是引流液对周围皮肤的刺激,或由于局部组织引起继发感染或迁移性脓肿所致。局部固定点的疼痛一般是病变所在。注意观察病人腹部体征的变化。
d、生命体征的监测重点是术后体温、血压、脉搏等。
e、严防术后并发症:如术后出血、感染等。如当有可能发生感染时,患者体温的变化、血常规、
C反应蛋白也是重点观察指标,可为临床判断,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
患者转归
1.患者出现引流管换错之后,经过现场应对处理,已向上级请示,并给予抬高体位,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应用,定时刀口换药,后患者腹痛好转,术后第二日拔除尿管,第三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顺利康复。
2.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进行报告管理。
3.强化医患沟通,安抚患方情绪,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