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特刊关于肠易激综合症
2016-1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排便形态和频率的变化可能意味着肠易激综合症(IBS)。这方面的内容很少被广泛报道,所以5月18日的Nature以肠易激综合症为核心内容推出了一期Outlook特刊。
没有人喜欢讨论他们的大便,但是排便形态和频率的变化可能意味着肠易激综合症(IBS)。这方面的内容很少被广泛报道,所以5月18日的Nature以肠易激综合症为核心内容推出了一期Outlook特刊。
肠易激综合症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但缺乏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肠易激综合症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在10%-20%左右,患者以中青年为主。人们正对此努力研究。肠易激综合症也和精神健康的问题如焦虑或抑郁相关。在过去这导致一些临床医生将其归为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问题。这期的Outlook特刊描述了在这方面的困难,取得的进展以及仍然存在的挑战。
人们了解肠易激综合症的历史很短,它由工作严重影响并可追溯到上世纪。诊断这个疾病的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罗马准则开始进了一大步:本月发表的是第四版本。这会导致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由胃肠炎引起的肠易激综合症的一个亚型已经可以治疗甚至是预防。
食物会引起很多症状,低FODMAPs(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获得很多支持者,但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相信其有效性。尽管情况是发生在大肠里,但研究者正试图破译微生物对肠道-脑轴线的影响。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是明确的:尽管肠易激综合症对于大部分人是温和的,但在每20个病人中有一个是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不过帮助是能获得的,对临床医生采访得到的回答是诊断的第一步就是倾听患者。
特刊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S经历的时间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比较现代的术语,但是从古希腊壁画中就能看到人们在千年前就有相似的症状。最初被认为问题仅出在头脑中,通过对病因的识别和诊断的改进,年胃肠病专家聚集在罗马起草了肠易激综合症的诊断指南,该疾病已获得更确凿的地位。
S菌群:细菌宽带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人员刚刚把消化道、菌群和大脑联系起来。肠道菌在消化道-大脑交流中的参与有助于解释肠易激综合征的神秘性,但人们目前仍然在搜寻更确凿的证据。没有一个之前的理论能够充分解释肠易激综合症,而微生物菌群可能起了一个统一的联系作用。
S展望:一个更早期的诊断
虽然全球有11%的人患此病,但由于缺乏好的生物标志物,肠易激综合症还是很难诊断的。五月份发布的新的罗马准则基于最新的临床证据为医疗保健服务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它是一个详尽的文献回顾和近三年国际专家的工作总结。
S饮食:让人深思的食物
最近五年来低-FODMAP饮食意识高涨,是指去掉在小麦、洋葱和一些水果中的特定碳水化合物。而其它一些病人对无麸质寄予希望,指的是避开在小麦和其它谷物中的一个蛋白。很多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觉得他们受益于饮食干预,但研究者仍然对食物如何促使这些失调缺乏了解。
S诊断:填上丢失的部分
多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寻找能帮助诊断肠易激综合症的生物标志物,并指出其潜在原因。研究发现细胞致死肿胀毒素B(CdtB)的抗体血浆水平可能有助于将腹泻型的肠易激综合症(IBS-D)从炎症型的肠病或腹腔疾病及健康对照组中鉴别出来。但除了IBS-D还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IBS-C)和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一个测试是不够的。大样本的调研和深度分子测序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S对PeterWhorwell的访谈
PeterWhorwell是英国南曼彻斯特神经胃肠病学服务的负责人,也医院的胃肠病学家。他在研究和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病人方面已经有了35年经验。Nature对他就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S感染性疾病:来源于饮用水
感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引起肠易激综合症的因素,但还尚未明确。病原体可能会改变我们肠道菌的行为,比如来源于饮用水的贾第虫感染。和肠易激综合症有关的有空肠弯曲菌,也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均产生毒素CdtB。
S药物开发:一个健康的消化道
肠易激综合症的药物迄今为止是有限的,年alosetron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针对IBS-D的药物,但由于出现死亡病例在11月被撤回。年批准的tegaserod也在年被撤回。目前很多药物是通过改变肠道内局部环境来治疗症状。
S肠易激综合症:4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综合症的机制?第二个是肠功能失调和机体健康的关系?第三个是饮食在引起肠易激综合症中有多重要?第四个是该综合症能确诊吗?
原文阅读NatureOutlook:Irritablebowelsyndrome
辅助阅读:
两篇Nature:饮食快速改变肠道菌群,第二基因组可在24h内重塑俗话说得好,你吃什么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然而,新的证据表明,你的饮食决定了你的肠道菌群。哈弗大学曾在《Nature》杂志上揭示了饮食可在一天之内改变肠道菌群的数量及基因表达种类,但该结果出自于动物模型,改变饮食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人群中有何差异尚未清楚。
日前,《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报道了改变饮食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者PeterTurnbaugh表示,“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首次看到了在一天之内,一种新的饮食方式可重塑微生物群落,且这种变化具有一致性和可逆性。改变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比想象的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不仅起消化作用,还对整体健康有影响,本文第一作者、前哈弗大学研究员现任杜克大学助理教授LawrenceDavid表示,操纵这些微生物可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这项研究最令人兴奋之处是揭示了改变饮食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比想象的更快,这表明通过宿主的行为来改变肠道菌群是可行的。”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11名志愿者,收集了每名志愿者不同时期的肠道微生物组。志愿者在四天基线期内正常饮食,研究人员详细记录每名志愿者的饮食。基线期过后,每名志愿者在五天内连续食用素食,包括燕麦、大米、洋葱、番茄、南瓜、大蒜、豌豆、扁豆、香蕉、芒果、木瓜。与正常饮食期一致,研究人员记录志愿者的每日饮食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五日之后,志愿者回归正常饮食经历一个六日“清除期”,以确定食物消化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如何迅速恢复。随后,每名志愿者连续五日食用动物制品:早餐食用熏肉和鸡蛋,午餐食用排骨和牛腩,晚餐选择性食用意大利腊肠、火腿和奶酪,零食包括奶酪、意大利腊肠和猪肉皮。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分析收集来的肠道微生物组,我们发现改变食用动物产品,一天内肠道菌群基因表达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改变饮食三天或四天后代谢副产物如短链脂肪酸也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饮食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且他们认为这些变化可能对人类健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David强调这只是初步结果,此外他们还发现已知能导致小鼠肠炎的细菌——Bilophila在食用动物制品的人群中丰度增加最多。“第二基因可通过生活方式重塑”早期研究表明,小鼠高脂肪乳制品饮食将增加胆汁的产量,从而导致Bilophila丰度增加。David及其同事认为,当前研究中Bilophila丰度增加可能与动物制品中的奶酪有关。“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衡量Bilophila的丰度,但当比较哪种细菌含量增加最快时,Bilophila排在首位。也许我们不能从该研究中得出Bilophila能引起人类肠炎,但我们的数据表明与肠炎相关的细菌可以通过饮食来富集。”David最后指出,“日饮食变化可用来取代药物或手术治疗某些疾病,这是非常有前景的领域,我们希望有一天能通过改变饮食或行为来塑造有益健康的微生物群落。人们通常将肠道微生物作为第二基因组,但有趣的是第二基因组可通过生活方式进行重塑。”
白癜风好治愈吗白癜风治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