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帕金森病因急性肠损伤继发恶性撤药综合

2017-7-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欢迎   

[文献标识码] B   

doi:10./j.issn.-..06.

1病历资料

患者男,85岁,离休干部,年左右诊断帕金森病,长期口服盐酸普拉克索片(0.mg,3次/d)、美多芭(mg,3次/d)、金刚烷胺片(mg,2次/d),症状较重,帕金森病HoehnYahr(修正)分级量表:Ⅲ级。冠心病病史10余年,长期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mg,1次/d)、波利维(75mg,1次/d)。年7月18日主因“头晕、黑朦5h,腹胀伴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4h”,急诊以“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入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面具脸,讲话口齿稍含糊。

神经查体:肌张力明显升高,颈抗明显,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上肢可见静止性震颤。腱反射(+),病理征、克氏征、布氏征均阴性,感觉及共济运动检查不合作。腹部膨隆,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B超提示:腹腔肠道大量积气。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4.60×/L、红细胞计数为3.56×/L、血红蛋白浓度为g/L、中性粒细胞比率为65.40%;肝肾生化:钠为.90mmol/L、总蛋白为57.29g/L、前白蛋白为.73mg/L、直接胆红素为8.98μmol/L、间接胆红素为16.30μmol/L,淀粉酶为49.10U/L、血肌酸激酶(CK)、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B型钠尿肽正常。

炎症指标:降钙素原<0.05ng/ml、超敏C反应蛋白为27.00mg/L;凝血四项:国际标准化比率为1.22、纤维蛋白原为3.26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9.60s、凝血酶时间为19.40s;大便隐血阳性。

考虑(1)消化道出血;(2)帕金森病;(3)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腔感染?(4)冠心病。给予禁食水,停口服药物;抑酸止血、抗感染、适度补液,维持内环境、水、电解质稳定等处理,当天监测腹内压20mmHg,考虑腹腔肠道大量积气,予以开塞露保留灌肠处理后,解出暗红色血便约ml。经处理后患者腹胀症状改善,体温正常,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7月20日出现意识障碍,昏睡状态。CK、肌红蛋白显著升高,CK为.3IU/L,肌红蛋白(Mb)为.07μg/L。神经查体:脑神经征(-),四肢肌力V级,腱反射对称,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下肢病理征(-),无感觉障碍。急诊颅脑CT未见急性颅脑血管病变。有横纹肌溶解症状,考虑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malignantsyndrome,MS),给予恢复原帕金森药物剂量口服,继续原来给予抑酸止血、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内环境稳定治疗。7月23日患者咳嗽、咯痰症状加重,咯痰无力,意识时好时坏,出现幻听、环视,有秽语,仍有黑便;7月25日,体温39.5℃,再次复查颅脑CT无急性脑血管病变,肺部CT无炎症改变。

患者意识、精神、体温改变仍考虑帕金森病撤药MS导致的恶性高热,原有治疗方案不更改,针对肠道情况给予芒硝、小茴香外敷、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肌注增强肠蠕动,减轻肠胀气等处理。7月30日粪便隐血转阴,大便颜色转黄,拔出胃管,改流食,意识好转,四肢僵硬、肌颤症状改善,血象、CK、Mb等指标正常。8月14日痊愈转出ICU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 讨论

帕金森病撤药MS最先为Toru等[1]于年所报道,之后逐渐被人认识,陆续有文献报道[2-3]。临床表现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malignantsyndrome,NMS)类似,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肌强直、意识障碍、血清CK增高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其下丘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和中间皮质多巴胺能系统传递减低所致[4-5]。本例患者有长期帕金森药物服用史,有明显诱因且有因病情停用病史,病程中出现了高热、意识障碍、血清CK、Mb明显升高,虽然关于帕金森病撤药性MS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为改良的LevensonNMS诊断标准[6]。具备以下3个主要表现或2个主要表现同时伴4个次要表现便可诊断:(1)主要表现:发热,PD症状的恶化,血清CK升高;(2)次要表现:心动过速,血压异常,呼吸频率加快,意识改变,出汗异常,白细胞增多。该患者诊断为MS明确。

临床工作中,帕金森病撤药MS并不常见,相对于由长期暴露于精神药物患者所致NMS发病率大致为0.5%~1%[6-7],而大约有2.1%的帕金森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MS[8]。我国目前仅有数量不多的因帕金森药物撤药MS的病例报道[9],但尚无关于发病率的明确统计。国内报告病例中不少帕金森病并发肠梗阻后停药或减药后发病,表现为突发的意识障碍、高热、并有类似横纹肌溶解症状。虽然大部分患者既往无明显肺部症状,但病程中出现吸入性肺炎。

国内病例报道中尚无进展到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或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阶段,若发展成DIC或ARF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治疗效果不佳。根据文献报告,2/3患者在MS前期进行相应的治疗有效,其病死率为4%,在尚未出现DIC、ARF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予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10]。

晚期帕金森患者除了常见运动过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等,常常并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消化道蠕动障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长期抗帕金森药物使用,也会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易造成大便不通,形成肠梗阻,可至水电解质失衡,出现肠坏死、出血,感染,中毒性休克等重症表现。此例患者就是如此,当病人出现便秘、腹内压增高、甚至消化道出血等急性肠损伤,治疗就应权衡利弊,不能仓促停用抗帕金森药物。若患者无法口服或鼻饲帕金森病药物时,应予以静脉制剂。

综上,帕金森病撤药MS就是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诱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应特别注意肠道功能异常病人。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和患者要充分认识到帕金森病撤药MS,密切追踪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略

选自:《实用老年医学》年6月第30卷第6期,系本平台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zd/10379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