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于未然,从源头控制院内感染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对患者来说,“院内感染”这四个字显得有些陌生,医院来说,对院内感染的防控,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犹如一道无形的保护伞,保护着每一位患者和医务人员。医院护理院长黄雪斐,医院的院感管理日常。
院内感染是咋回事
医院感染,黄雪斐告诉记者,医院以来,医院感染这个问题。简单点说,医院感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哪些人会发生院内感染呢?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务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
那么,院内感染又是怎么发生的呢?黄雪斐说,任何感染都是致病微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医院感染也不例外。
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病人,他们的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如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手术、化疗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降低了免疫功能。医院里人员密集,医院环境中滋长。
这样,如果是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又活动在微生物集中的环境里,就时刻有感染的风险。
从病房到门诊
凡器械即用即消毒
在黄雪斐看来,医院最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地方是口腔科、血透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可能接触到血液的地方。
医院的口腔门诊,就有一间特殊的房间,这就是消毒清洗间,里面放着各类消毒设备用具,承担着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时刻保护着临床安全。
黄雪斐告诉记者,医院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消毒灭菌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压力蒸汽灭菌器,口腔科所有使用过的钻头等医疗器械,但凡和病人接触过,就都送到这里彻底清洗消毒。
消毒的过程也较为周全,先在一种酶消毒液里浸泡半小时,再置于℃的高温下,经至少30分钟的消毒,彻底高温高压灭菌。
进入消毒间,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先更换鞋子,然后更换消毒干净的专用工作服,穿上专用拖鞋,戴上帽子、口罩,再洗手,完成一系列流程后才能进入工作区域。
黄雪斐说,除了口腔科之外,像血透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以及各科病房等,都进行着同样的灭菌程序,做好每一个院感防控环节。“之所以采取这些严格的措施,既是为保障工作质量,保证病人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防止在过程中造成二次感染。”
从去污到灭菌
清除每个“躲”细菌的死角
在硬件设备条件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医院还从人员、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形成规范化管理,清除每个可能“躲”细菌的死角,让医护人员切实增强安全意识。
黄雪斐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各环节的安全,医院借着迎接DNV审核的契机,对院内有可能躲藏细菌的地方都做了清理,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天花板的发霉处,甚至是油漆破损的墙面。
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安全,医院采用“ISBAR”管理模式,护士在交接班中,对每一位病人的身份、病情、病史全部交代,在早班与晚班、科室与科室、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都能清楚地知道病人的所有疾病情况,由各级医护人员层层把关,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防范。
在病区管理方面,每一位交接班的护士,到岗第一件事不是别的,而是先 在药品使用方面,医院采取“双查对”制度。在药品交到病人手中之前,由护士、药师共同查对,防止药品拿错、用错。黄雪斐说,这对一些特殊药物的使用,比如抗凝类、麻醉类、止痛类等药物来说十分必要,也可以将出错风险降到最低。
如今走医院,我们也时常看到,医生用压舌板给病人检查,用手术刀做手术,护士用注射器为病人打针,用纱布换药,事实上,这些都是经过严格消毒过程才被送到医生护士手中。在院感防控这方面,医院赢得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共同信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