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穿孔高位肠瘘营养支持一例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作者及来源肿瘤科空间

陈冬梅,翁钦永.

中华医学杂志,,96(34):-.

患者,男,70岁,身高cm,体重60kg,以"急性腹痛腹肌强直直肠癌穿孔,咳嗽、气促"为主诉于年6月14日入福建医院院。患者36h前因腹痛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诊断"直肠癌穿孔",行"直肠癌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5h前因低氧血症,转诊我重症医学科。查体:近3个月来食欲无明显变化,体重下降约2kg。查体:体温:36.4℃,心率: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69mmHg(1mmHg=0.kPa),神志清楚,胃肠减压4h约ml,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稍膨隆,软,腹部正中可见一长约20cm手术瘢痕。腹腔各引流管少量淡黄色清亮液体。乙状结肠造瘘口黏膜红润,未见排泄物。腹部除手术切口外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未闻及明显肠鸣音。诊断:(1)直肠癌并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直肠癌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后;(2)肺部感染;(3)高位小肠切口瘘。辅助血液学检查:白细胞:10.23×/L,中性粒细胞:94.04%,降钙素原:30.81μg/L,白蛋白:21.6g/L,前白蛋白:mg/L,葡萄糖:7mmol/L,肺部CT:双肺炎症。NRS风险筛查5分,SGA营养评估:中度营养不良。入科后予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处理。因患者胃潴留量较多,继续胃肠减压,予全肠外营养(TPN)(kJ),促胃肠动力。治疗第6天患者发热,体温最高38.2℃,感腹胀,查体胃肠减压量少,手术切口较前红肿,肠鸣音4次/min,造瘘口可见少量排泄物,予拔除鼻胃管,清流质饮食(少量米汤),仍以肠外营养(PN)为主(kJ),继续促胃肠动力。治疗第12天患者腹胀较前明显,感恶心,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8.5℃,查体腹稍膨隆,各引流管引流少量淡黄色液体,挤压手术切口可见少量淡黄色液体溢出,肠鸣音弱,1次/min,造瘘口可见排泄物量约ml,予禁食、胃肠减压,TPN(kJ),抑制消化液分泌、保护肠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调整促胃肠动力药物。切口分泌物送检示粪肠球菌感染,予拆除皮钉,加强换药,调整抗生素。治疗第17天,患者仍腹胀,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8.3℃,查体腹膨隆,挤压手术切口可见少量淡绿色液体溢出,肠鸣音2~3次/min,造瘘口可见排遗量约5ml,考虑小肠切口瘘可能,经胃管行泛影葡胺造影诊断小肠切口瘘(瘘口较小位于空肠近端),遂完全敞开手术切口,在肠瘘的近端放置一个引流管引流肠液,调整抗生素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继续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抑制消化液分泌,TPN(kJ)、保护肠道黏膜。随着治疗的进展,该患者谷氨酰转肽酶逐渐升高,考虑长时间肠外营养引起的胆汁淤积。此时患者自觉腹胀较前有所减轻,生命征平稳,肠鸣音约2次/min,胃肠减压量少,瘘口引流量约ml,予拔除胃管,经肠瘘的远端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1周后肠瘘引流量没有明显增加,为充分利用整个消化道,分别经口及经瘘口给予肠内营养,成分以短肽型肠内营养为主,量从ml逐渐增至0ml。营养治疗过程中,该患者前白蛋白明显改善,血糖控制平稳,胆汁淤积症状得到缓解,同时全身炎症状态也得到了控制,患者于年8月10日出院。患者又于年9月12日在我院外科行"肠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乙状结肠造口闭合+小肠内排列+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讨论

肠瘘是胃肠外科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肠瘘可引起系列病生改变,包括内环境紊乱、营养不良、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等,尤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可高达55%~90%,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明显升高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严重腹腔感染的高代谢状态,而且早期肠内营养对减少病死率。

本例系直肠癌并穿孔急诊手术的患者,确诊为高位小肠切口瘘。在充分引流肠液、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初期用TPN加强营养,出现胆汁淤积,尽快恢复肠内营养。在添加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反复腹胀,予间断胃肠减压、促动力等处理后有好转,但一直有反复,考虑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该患者腹腔感染可能肠道黏膜出现缺血缺氧性改变,影响肠蠕动;另一方面长期禁食,肠内营养耐受性差。在积极的促动力、腹腔冲洗、抗感染、调整喂养速度和浓度、添加肠道益生菌及谷氨酰胺等处理后,患者的腹胀逐渐好转,在添加肠内营养的第27天,实现全肠内营养。

总之,营养支持是肠外瘘综合治疗重要措施之一,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同样重要。二者在肠瘘的不同阶段,优势互补。

点击“阅读原文”







































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qcpk.com/jbxzz/10374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