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讲堂丨高效的伤口护理你了解
2021-12-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杨国艳,护士长,护师,毕业于兰州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医院进修学习伤口造口护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服务技巧及团队精神。擅长:压力性损伤、外科急慢性感染伤口、脂肪液化伤口、糖尿病足、烧伤/烫伤、脓肿等各类伤口的护理。
诊治范围
1、急性伤口:烧烫伤、擦伤、刺伤、割伤、裂伤及术后伤口等。
2、慢性伤口:下肢动静脉溃疡、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各类窦道、放射性皮损、外伤性溃疡、药液外渗、皮肤感染(疖、痈)、各类脓肿、伤口异物反应、外科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
3、造口(肠造口、泌尿造口):造口术前辅导、造口术前定位、造口用品的选择指导;造口袋的更换;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造口患者术后复诊;定期随访、建立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档案。
4、失禁性皮炎:正确评估患者失禁类型,处理失禁相关并发症。
5、留置管道处理和穿刺口处理:如:膀胱造瘘管、腹腔引流管、胆道引流管等。
6、各种创面伤口院内会诊、换药及社区服务(家庭出诊)。
7、拆线:各种术后拆线。
烧伤和烫伤的急救处理
烧伤和烫伤首先损伤皮肤,轻者皮肤肿胀,起水泡,疼痛。重者皮肤烧焦,甚至血管、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呼吸道也可烧伤。烧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皮肤渗出等因素能导致休克,晚期出现感染、败血症、危及生命。
烧烫伤急救的五步:冲一脱一泡一盖一送。
第1步:冲一将烧烫伤的部位用清洁的流动冷水轻轻冲或浸泡10-30分钟左右,冷水可可将热迅速散去,以降低对深部组织的伤害。如果疼痛持续较重,可延长冲浸的时间,如果没有冷水,可用无害冷液体代替。一般的自来水中细菌含量很少,完全可以使用,不用担心可能发生感染。如果在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井水、河水也可以使用。切记,冲水的压力不能太大,以防冲破皮肤。不要在伤处涂抹草药、牙膏、醋、油、色拉油等,此类物品可能会造成伤口细菌感染,并有可能加重烧伤深度。
第2步:脱一在充分的冲洗和浸泡后,在冷水中小心除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千万不要强行剥去任何的衣物,以免弄破水泡。因为水泡表皮在烧伤早期有保护创面的作用,能够减轻疼痛,减少渗出。由于烧伤后该部位及邻近部位会肿胀,要在伤处尚未肿胀前把戒指、手表、皮带、鞋子或其它紧身衣物去除,以防止肢体肿胀后无法去除,而造成血运不畅,出现更严重的损伤。
第3步:泡一对于疼痛明显者可持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钟。此时,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但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及小孩和老人,要注意浸泡时间和水温,以兔造成体温下降过度。
第4步:盖一使用干净的或无菌的纱布或棉质的布类覆盖于伤口,并加以固定。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的污染和刺激,有助于保持创口的清洁和减轻疼痛。对于颜面部烧伤时,宣采用坐姿或半卧位姿势,将清洁无菌的布在口、鼻、眼、耳等部位剪后盖在面部。居家来说,覆盖伤口最好的材料是保鲜膜。
第5步;医院进行进一步正规治疗。
注意:以上的方法主要是针对面积不大,深度在一或浅二度伤者的处理方法。对于大面积,深度达二度到三度的严重烧伤病人,医院治疗,有条件的话,医院、诊所先进行静脉补液再进行转送,如果伤者意识清醒,感到口渴,可给适量冷开水或稀盐水,但如果发生呕吐现象,应立即停止进食进水。
饮食建议①、少进食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萝卜、番薯、碳酸饮料、啤酒
②、少进食容易产生异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鱼类、蛋类
③、少进食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豆类、辛辣食物、煎炸食物等。
8、日常生活指导
①、避免提重物,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②、若有粪石堵塞或便秘,可多饮水,尤其是早晨喝-ml淡盐水,勿自行使用导泻剂。
③、造口的排泄物多为稀糊状,只有大便稀薄、量大、次数多,伴随腹痛,方可认为腹泻。除服用止泻药外,必要时还可以静脉补液,如果水样物连续5小时以上,就要寻求医生帮助了。
④、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裤袋勿压迫造口
⑤、洗浴时最好采用淋浴方式
换药的十大误区误区一:出血时,立即使用云南白药等止血粉。
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误区二:在伤口上涂各种药水
很多家庭都会自备药箱,其中红药水、紫药水、碘酒、酒精等消毒剂是必备。不过,一种消毒剂不适合所有日常伤口消毒使用。比如碘酒、酒精,虽然消毒效果好,但刺激性大,大面积或深度创伤不宜使用,口腔等粘膜组织也不要直接涂擦。
误区三:每天换药,能好得快些。
只要保持伤口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3—5天更换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换,反而会增加伤口接触空气中污染物的机会,且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的形成。
误区四:不包扎,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更快愈合。
许多民间疗法仍然保留「伤口干比湿好」的错误观念,选用药物多具有烧灼腐蚀性,加以艾灸、炙烤等治疗措施。其实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不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仅会伤及真皮、血管等深层组织,还封闭伤口使得创面得不到充分的氧供,内在脓液、渗出液也无法顺利排除,反复刺激伤口导致迁延不愈。
误区五:伤口包扎得紧一些,不容易感染。
包扎时要留有透气性,否则会减少伤口接触氧气的机会,使伤口愈合变慢。此外,包扎过紧还会阻碍血液循环。
误区六:嫌麻烦,自己换药
许多患者或是嫌麻烦,或是嫌伤口愈合慢怕留疤,听信偏方秘方,自行采购不明成分的中草药剂或药粉对伤口进行外敷处理,却往往弄巧成拙。这些非正规途径购买的药物往往灭菌不充分,敷在伤口极易导致感染。
误区七:糖尿病患者只要勤换药伤口就会好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造成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患者不能及时感知并去除致伤因素,外伤时组织损害往往更加严重。再者,糖尿病引起血管炎症导致血管阻塞,伤口组织血供不畅,愈合进程受阻。另外,糖尿病患全身免疫机能下降,伤口迁延不愈还易并发感染。因此,即使只是穿鞋摩擦起水泡,糖尿病患都可能继发足部溃疡,不及时干预会恶化导致伤口发炎坏疽,甚至需要截肢,单纯换药不控制血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和治疗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样,控制血糖仍然是重中之重。
误区九:不愿清创
很多患者觉得伤口好不容易长了点肉,不愿意让医护人员清创。实际上,如果没有解决造成伤口的问题,如一些慢性的疾病导致的伤口,还是不能完全愈合,反而会反复发作。
误区十:换药只换纱布,没换「药」
许多患者常常抱怨:「每次换药就是洗伤口和换敷料,连『药』的影子都没见到就把我打发了!」这事实上是一种误解。伤口愈合有自己的规律,是否使用药物、怎么使用,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药作为伤口护理的一项措施,其目的也是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伤口生长环境,盲目用药非但不能加速愈合,还可能延缓这一过程。伤口换药,不是讲换“药”,而是通过换药对伤口的一个评估,是一个什么样的生长情况。
编审:杨焕周
责任编辑:但朝晖丨编辑:张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